冷飕飕的风无孔不入,可抱着想被大自然治愈的心,还是走出了家门。
明代李流芳曾评价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无所不宜”。所以去虎丘并不需要理由,只是好久没去了,就去看看。
从南门进入,两排银杏正对着大门,一阵风吹过,银杏叶哗啦啦地落,就好像是薄薄的金片从空中洒下。此时虎丘塔在视线的正中央,这座必定会出现在苏州人家相册中的古塔是苏州人再熟悉不过的,开在西环高架时,远远就能看到,它朝着东北方向倾斜,像在歪头撒娇。
关于虎丘能讲的太多的,比如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陆羽和《茶经》的故事,二山门断梁殿的故事……今天不聊历史,就想看看树。
秋冬植物颜色丰富,走在虎丘景区,几步就能看到影影绰绰漏的一抹红。在高大,枝干错乱的树枝间,“穿”出一棵鸡爪槭,是相当惹眼的。
就这样被一株山脚下的鸡爪槭吸引了目光,沿着台阶上了山,越往上红色越多,直到到了冷香阁附近的红叶林。“红叶”并不是枫香,都是鸡爪槭,树叶红得像一团火,浮在树枝上。
树林里有不少人在拍汉服写真,女生各个都像是从制作精良的古装剧组走出来的。红叶、粉墙、黛瓦、石阶、圆洞门……这些江南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自然是极美的。明清时期虎丘举办庙会、曲会时,想必全城的太太小姐,也是这样比肩接踵游玩赏景,恐怕等散场时候发簪首饰都要掉了不少在地上。
红叶林的西边是大片的树林,临近日落的时候,天边开始泛白,叶子的饱和度也浓烈了一些,红的更红,黄的更黄,就像是一片珊瑚海洋,斑斓梦幻。彩色的树叶离步道是有些距离的,并不能近距离观察,可多找几个角度看它,就心满意足了。
猫咪在山间出没,并不怕人,朝着人群和那片红色踱步而去。
和私家园林相比,虎丘景区的面积大了太多,游客行走在苍劲有力的大树之间,身影变得很小。
虎丘原名是叫“海涌山”,据说在若干年以前,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汪洋大海,虎丘就是海面上的一座小岛。往后沧海桑田,大海走了,“海涌山”留下了。自从知道了这个传说,再看虎丘的水域,都有种看大海遗存的神秘感。
在半山腰可以望到不远处的东方之门,视野开阔,豁然开朗。“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是苏东坡说的,古人诚不欺我。
走出景区,打算返程,并不好打车,也不着急,就慢悠悠在附近的公交站台等了游1,天色慢慢变黑,车厢里还有学生捧着英语课本在背课文。在靠近吴趋坊那一站下车,人声鼎沸,食物的热气逼走了在山里浸染的寒气,只剩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