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广济寺|赭塔晴岚,江城第一胜景
在芜湖历史上,东西南北各有一名寺;东有能仁寺,西有吉祥寺,南有普济寺,北有广济寺。如今,芜湖的这四大名寺,仅广济寺尚存。
广济寺位于赭山南山腰,唐乾宁年间(894—898)建,原名永清寺。旧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新罗国王族金乔觉曾在此处驻锡,而后南去,最终在池州九华山开辟丛林道场,后来金乔觉被当成地藏王菩萨化身,世称金地藏。永清寺也作为其最初道场享有“小九华”、“九华行宫”之誉。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改名广济寺。
民国版《芜湖县志》记载:“凡朝九华者必先于此进香”。寺门前的牌坊“一天门”,在香客心中是通往九华山的第一道山门。
山门旁有一家陆和村茶馆,大门是一整座徽派门坊,雕镂极精,应是旧物。
走进广济寺,寺内正大兴土木,木材已经开槽,上有墨书位置和标号,堆在一旁待用,天王殿旁已搭起梁架,殿宇已有雏形。
天王殿往上是大雄宝殿,富丽堂皇,信众云集,香火正旺。
大雄宝殿后有石阶陡峭直上,“九华行宫”后才是此行重点——广济寺塔,号称芜湖第一胜景的“赫塔晴岚”。
关于此塔的建造年代,以前一直有一误传,说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清代黄钺《于湖竹枝词》之七:“飞锅来覆塔尖穿,风铎无声不计年。汉瓦秦当收拾尽,何人藏弆赤乌砖。”即指此事。后来经考证,塔真实建造年代应为北宋治平二年(1065),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为此特意加了一段说明:“赭山塔在地藏殿后。宋治平二年邑人孙日汇建。为邑中八景之一……向传为赤乌二年造,盖因城隍庙误也。近日修塔,得顶上石刻,始知为北宋初建。”此后,广济寺塔属宋塔,逐成定论。
广济寺塔六角五层,通高不到三十米,体量不大,小巧玲珑。塔为仿木楼阁空筒式砖塔,塔顶到塔外壁每层收分,二层以上各角均设倚柱。
塔身每层每面隐出直棂窗或辟有拱券门,相错安置。墙面嵌有佛像、佛龛,隐窗制作规矩,纹饰别致,外立面装饰效果极佳。
屋檐、平坐均以砖制斗栱承挑,属于仿木结构形制。砖塔檐下装饰简易的双抄华栱正是宋塔常见特征之一。
塔刹为葫芦式样,铸铁材质。塔门紧闭,已不让登临,据说塔内曾供奉一尊神兽塑像,名为“谛听”,即地藏王菩萨坐骑。
广济寺塔前还有一座上下两层四开间建筑,这是除赭塔外,广济寺仅有的老建筑——建于民国时期的“滴翠轩”。
此处在旧志中已有记载,《嘉庆一统志》曾言:“滴翠轩在芜湖县北赭山广济院塔左,旧名桧轩。宋黄庭坚读书于此,郭祥正有诗”。据考证,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受命到安徽宣州任知州,尚未到任就被蔡卞新党诬陷,受停职待问处分,寓居芜湖两年。黄庭坚在桧轩读书时,常与挚友郭祥正一起谈论诗文。黄庭坚很欣赏其咏桧诗首联“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蒙蒙滴画楹”,便将“桧轩”改名“滴翠轩”。
此后数百年,滴翠轩迭有重建。看石刻上的后记,最近的一次是民国八年(1919)失火遭焚,隔了十五年才再次重建。轩内石刻画像也是后来重刻,其中一幅为“黄山谷先生小像”,有翁方纲书著名的“山谷先生自作像赞”: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可惜石刻画像面部和旁边题跋文字不知何时被凿毁。
芜湖地处险要,战火一兴,名胜古迹毁坏不可避免。旧时芜湖八景如今多已难觅踪迹,唯独这千年古塔却在战火中屹立不倒,原貌犹存,“左控大江,舳舻云边,俯看城廓,历历如绘,每当雨后,岚光缥缈”,站在塔前仍可想象见这旧日江城第一胜景,亦是幸事。
广济寺塔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