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春山居图》到富春江,从自然到山水,从隐居之地到生存空间,我所面对的富春江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我在手机地图上沿着富春江进行信息检索,根据重点标注位置驾车前往。冒着酷暑与烈日,我感觉自己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既复古又现代,既宁静又喧嚣。富春江,没有波涛,即使再大的风,也只清且涟漪。只是两岸随处可见的现代建筑、道路和桥梁将我从“梦境”中拽醒。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这是谁的富春江?
自然≠山水,黄公望利用桥梁、亭台、曲径、屋舍,将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空间的串联和延伸,使得《富春山居图》不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成为由人类创造的“山水景观”,可居、可游,充满生机。我眼前所呈现的富春江,随处可见大型桥梁、高楼建筑、沿江绿道,以及更多建设中的设施。这些都体现了两岸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发展经济的向往。黄公望将“不可见”的多维空间内容以创造的方式呈现出来,既不是梦幻世界,也不是理想世界,而是根据现实的描摹与拼接。这种现实的山水世界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与变化的。与罗伯特·亚当斯面对美国《新西部》的尖锐矛盾不同,富春江沿岸人民世代居于此地,他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与富春江保持可持续的良性互动。这需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探索与实践。这种实践活动既是对自然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自我的认知过程。这种实践活动不允许盲目、贪婪且不计后果的攫取,而是一种冷静的、克制的、智慧的,与自然良性互动而生成的稳定关系。山水,从来不是消费品,而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导航、公路、汽车,让我轻松、顺利地抵达富春江边的每一个标记点,照片中的很多桥、很多路,我都到达过,通过过,为我的创作之行提供便利过。照片中的富春江看起来还是那么波澜不惊,而这些道路、桥梁看久了,反倒多了几分亲切感。
十里埠 1# 150x120cm ?孟鲁平
十里埠 2# 150x60cm ?孟鲁平
十里埠 4# 150x120cm ?孟鲁平
严州大桥 150x120cm ?孟鲁平
严子陵钓台 150x60cm ?孟鲁平
唐家埠 150x120cm ?孟鲁平
溜江滩 150x120cm ?孟鲁平
渡济大桥 150x120cm ?孟鲁平
桐庐江滨公园1# 150x120cm ?孟鲁平
桐庐江滨公园2# 150x60cm ?孟鲁平
桐庐江滨公园3# 150x120cm ?孟鲁平
桐君山2# 150x120cm ?孟鲁平
合杭高铁 150x60cm ?孟鲁平
杭新公路 150x120cm ?孟鲁平
东梓关1# 150x60cm ?孟鲁平
东梓关2# 150x120cm ?孟鲁平
富春江特大桥 150x120cm ?孟鲁平
富春江、浦阳江,汇成钱塘江。三江口 150x60cm ?孟鲁平
诸暨马剑的壶源溪,流向富春江。 壶源溪 60x48cm ?孟鲁平
十里埠特大桥 320x80cm ?孟鲁平
写在最后:上面的图片和文字完成于2022年7月。富春江离我居住的地方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不算远,但终归比较陌生。说白了,不就是一条江嘛,如果没有《富春山居图》和那一个个名人隐士,估计也没什么特别。照片、山水,如果只是拍摄一些附庸风雅的装饰画,我真的提不起胃口。让我下决心,在三个月里,冒着酷暑,带着沉重的大画幅设备,抽出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去拍摄富春江,是因为我发现了不同于大多人对“山水”的解释和对所谓“山水摄影”的不一样的解读。这种实践几乎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我却兴奋不已。《富春江系列》完成快过去7个月了,除了展览中的四张作品,其他图片短期内我本不打算公开,更不可能在公众号发布。突然让我做出这个决定发公号的动因是去影院观看了《流浪地球2》。流浪地球系列颠覆了一直以来的超级英雄主义视角,从普通人的轨迹和群体视角来展现愚公精神和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华文化之外的民族,这可能是一种新奇特的另类解读,而对于我而言,这就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召唤。地球也好、宇宙里什么新的空间也罢,哪怕是富春江这么一条在地球上普普通通的一条江水,都透露着一种继往开来的实践精神。
写这段文字时,我正在观看电视剧《三体》
2023年1月30日
原标题:《快门线 | 《富春江系列》山水是一种实践精神》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