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在办学形式、组织管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师生关系融洽,其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个别钻研、互相问答、集众讲解的方法。在书院里的讲学者,大多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儒学大师,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典籍,或讨论时弊。
关中书院是由著名的关学大家冯从吾创办的。该书院原名首善书院,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前御史冯从吾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雪等所创,院址在宝庆寺东的小院(今西安市师范学校校址)。书院除了以冯从吾为主讲人之外,还聘请当时著名的关学名儒来进行讲学,其影响范围波及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区。
它的设置与当时的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咸宁县学一起构成了当时西安乃至西北诸省的文化中心。明天启年间,阉党毁天下书院,关中书院也遭厄运。直至崇祯时期,才得以恢复。书院宣扬主敬穷理、体验身心、崇实重道、经世致用等思想,被当时正直的士大所论及。明亡清兴后,关中书院在清王朝进一步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力邀其时著名的学者李顒主持书院。李顒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明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而侍听着几千人”[2]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省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至乾隆、嘉庆时期,书院曾盛极一时。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的科举教学水平比较高,主讲督责甚严。如以八股文为例,八股文程式中成股的文字一般以八股为常式,亦可有变化,根据题意和文章内容可写成四股或六股。主讲人路德(1784—1851),字闰生,陕西周至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主关中、宏道、象峰、对峰各书院。教人专以自反身心。主求实用为主。尤以不外求,不嗜利,为治心立身之本。生平研经耽道,博学能文,在八股文、试帖诗、律赋方面,具有专门名家之学。他所编的《训蒙草》多为十股以上的文章,用以对士子进行严格的八股文训练,路德的课时类著作有:《关中课士诗赋注》,包括《关中课士试帖(诗)详注》2册、《关中课士律赋见诸》3册、《时艺引》3册。
另有《文艺金针》1册等,主要是针对门人完成科举考试文本进行详注、点评和指导。路德认为,书院授课,不能专攻八股,而必进行诗赋写作基本功课训练。其实试帖诗在清代最为盛行,从乾隆二十二年一直到清末废科举,乡、会试都要考试帖诗,其地位与八股文同等重要,都是首场考试的必考科目,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还举了关中书院在科举考试帖诗教学方法两则作为例子,也略见关中书院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就和影响。其中,路德的《关中课士诗赋注》选辞雍容华贵,注释备淹博精详,是一部水准很高的著作,特别是他有关试帖诗、律赋的评点所昭示出来的疏解诗赋的方法以及有关试帖诗和律赋方面的“思路”、“笔路”等理论见解颇为精辟。
康熙四十一年(1702)关中书院被用为督学使署,成为当时省上教育行政长官的办公机构,康熙六十一年(1722)书院恢复以往的职能,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居陕甘四大书院之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升允改为优级选科和初级完全科两级师范学堂成为陕西创办师范教育的开始。
关中书院在其发展中,通过汇天下学者士子,延请学富德高的名儒执掌教席,声名远播,使关中书院成为一所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机构。特别是它与设在附近的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咸宁县学以及文庙、文昌宫、崇圣祠和咸长考院等一起构成了当时西安府的文教区,尤其是一庙三学历史街区格局的形成最为特别。明人周宇《修学记》即盛赞这种三学一庙比邻布局之妙,吾西安居省会,郡一邑二故学三,而庙一。庙当城南门之东,宅巽离中,郡学掖而右,咸宁邑治在东,故学亦东,长安邑治西,学亦在西。一庙三学,翼比朋翔,乔木联荫,清泮通流,宏规壮观,盖凡为学宫者,或鲜其俪,得以昌盛[3]。但关中书院每遇大讲之日,听众多达数千人,而且吸引很多官员和当地名儒来听讲,并造成长安府学、县学及咸宁县学生员的严重流失。
明清时期的西安书院建设除了闻名遐迩的关中书院外,还包括当时的西安府学、少墟书院、正学书院、鲁斋书院、养正书院、崇化书院等西安城内书院,同时西安周边县内基本也设有书院。这些书院以关中书院为核心形成了西安地区强大的文教基地,为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的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依托强大的教育资源,明清时期的西安地区培养了一批杰出人物,这些人既有文理兼备的才子,也有荣登关学之冠的状元。这些人物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安当时繁荣的文教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