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最大的回族聚集地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原标题:天津市最大的回族聚集地-天穆村(4) 沧海桑田话天津37

天穆清真北寺坐落在天穆村北部、北运河畔。明代自武宗(1505~1520)以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朝中穆斯林势力式微,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抑制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当时,穆家庄教门后继乏人,清真寺亦年久失修。约在清代康雍时期(1723年前后),穆家庄有穆荣公者,求学于创立经堂教育的胡登州(陕西渭南人)之五传弟子常志美(常巴巴),对伊斯兰教在穆家庄的振兴起了推动作用。约于雍正年间(1723~1735),穆家庄在清真北寺实行了“四掌教”制度,即由伊玛目负责领拜、海推布负责念呼图白、穆安津负责念邦克、穆夫提负责解答教法,使伊斯兰教呈稳步发展局面。乾隆二十年(1756),穆家庄乡佬出巨资对清真北寺进行了创建后的首次大规模整修。当时,“礼拜寺里地势低洼,逢阴天下雨,大殿内就倒灌进水,无法礼拜,由于工程浩大,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传说工程是在一位外来“筛海”指导下完成的。其后在嘉庆六年(1802)进行了第二次重修。从清末开始,随着“小学”(也称“义学”,俗称“经房子”)的倡兴,初级教门知识迅速普及。

建于1987年的天穆村商业街,杨光祥、颜昌栋摄于2005年

天齐庙清真寺坐落于天穆村南、北运河左岸的清真南寺,系穆朝政出资建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迄今亦多次维修和重建,1948年12月毁于国民党天津守军纵火。1950年重建,1958年修缮,不久改做民族机械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受损。1980年代由天津市、北辰区政府拨款39万元和群众集资重建,1989年10月6日竣工,改称天穆清真南寺。以礼拜大殿为中心,由对厅、南北讲堂、清真女寺及水房组成建筑群体,建筑面积2721.14平方米。建筑风格初循中国建筑体系。为突出民族风格,并区别于北寺,改按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的风格设计建筑。大殿东西长25米,南北宽19米,面积1050平方米,可容纳600人礼拜。

1988年,天穆村投资17万元兴建农贸市场,建铺点53个,设摊位111个。张海泉摄

穆家庄以穆斯林群落为象征在天津范围内单独存在约170年后,开始向周边地区发展。其中仅穆重和后裔就有数支迁居武清区杨村和天津市西北角、小树林等地,又有穆从玉落户今天津市河北区金家窑,并兴建清真寺。

金家窑原是明代从海河沿东到旧金钟河一带的村落。因弘治三年(1490)刘福在建天津城时所设民办砖窑而得名。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穆家庄穆氏九世孙“从玉”率子国富迁至金家窑定居,仍操漕运旧业,与来自安徽安庆府的穆斯林同行多系旧识。时金家窑缺少回民沐浴礼拜之所,遂于万历二年(1574)倡议并出资,回民船户亦有资助,“购屋数椽,权作朝拜之天房。”②后经王宇周劝募筹款,左冠廷、穆玉山捐购房基,买下现寺东南角房基,增建礼拜殿堂、南北讲堂和沐浴室,初具规模,成为天津市区最早的清真寺。③

1950年2月5日,天齐庙村清真寺重修工竣及董事会成立双重纪念留影

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穆从玉的五世孙穆大本中进士,咸丰四年(1854)官督标右营游击④,出资修盖府第(今称“穆家大门”)。大本之弟大勇趁机提出扩建清真寺,汉民耿氏闻讯亦予资助。遂改建大殿,新建望月楼和抱厦。经明、清数百年,金家窑清真寺几经残损,又几经修葺。清光绪十六年(1890),天齐庙义德号“穆六巴”穆朝政召集工匠,出资购买梁材整修大殿,工程至半病逝。时有阿訇冯泉、刘振纲与教民马殿魁等出头劝募,教民张恩荣捐资修成大殿,教民穆少亭劝女婿张兰轩捐资修复了殿前抱厦。其后百余年间,又有数次修缮。

--------------------------------

①《天津近代城市建筑简史》系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卢绳所著。

②参见《天津河北文史》(第三辑)156页李儒铨文《金家窑大街话今昔》和高耀宽《天穆回族史论稿》20页所引署名文章。

③《河北区志》839页。

④《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一之四·人物四。

责任编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芜湖十景,南陵县丫山风景区有哪些景点?
下一篇:蓬莱仙岛,蓬莱仙岛就是泰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