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大石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山东高唐举办
11月8日,正值我国著名画家孙大石先生诞辰百年,由民革聊城市委中山书画院主办,民革聊城市委高唐大石支部承办的"纪念孙大石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山东高唐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书画院院长孔维克,山东高唐县政协主席臧立邦,孙大石先生亲属、弟子及相关部门代表和书画家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孙大石,原名孙瑛(1919年11月8日~2016年11月30日),山东高唐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长。
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孙瑛(孙大石)先生
孙大石先生1919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他少年时代即崭露绘画天赋,"七七事变"后,怀报国驱寇之志投笔从戒参加抗战,然画兴不减,在战斗间隙、在战壕里、在敌机轰炸下的防空洞中,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他用手中的两种武器(枪和画笔)和侵略者战斗,是中国和世界画坛上奇有的真正的从残酷的战争中走出来的画家。1949年赴台,后弃军从艺,成为职业画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创建了台湾较早的有影响的"四海画会" 、"中国现代水墨画学会"等美术组织,曾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西德、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国举办个展或联展,荣获台湾最高美术奖"金爵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他在日本东京举办四次个展,轰动日本画坛。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各大媒体纷纷载文,高度评价孙大石的艺术成就。1974年,孙先生应纽约圣若望大学之邀赴美讲学举办画展并定居旧金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对话。在美国他多次举办画展和讲学,西洋画和中国画创作有了新的飞跃,并独创布上水墨画。1982年他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定居,与李可染、黄胄、何海霞、李苦禅、蔡若虹、刘勃舒等成为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首批在职画家。
此速写画于1934年3月18日敌机轰炸下的防空洞中
1968年,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向孙大石颁发"中华最优秀画家金爵奖"
孙大石先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班教学,他的笔法、皴法、墨法难讲其源流师承,却又洋溢着浓厚的传统趣味。他的绘画成就源自于爱好兴趣和勤奋,在台湾和海外的经历使得他的艺术思想兼容并包,尝试各种艺术形式,他学过素描,长于速写水彩,将西方艺术补充丰富中国传统,形成了大气磅礴,水墨淋漓的绘画风格,是现代水墨山水画的大家。其中国画代表作《山水通景》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壮哉山河》《石骨松格》等。
1979年孙大石与夫人谢从玉第一次回国探亲时,在浙江嘉兴车站留影
孙大石先生在中外画坛奋斗七十余载,足迹踏遍五大洲和祖国各地,他不但创作了大量美术精品,而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很高的建树。他的《论水墨画之创新》《中国绘画的现代观》《手眼俱到,再表思想》《我的艺术观及布上水墨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绘画》《中国绘画之精华及其发展》等著名理论文章,观点独到,字字珠玑,精辟深刻,意义深远。
孙大石先生德艺双馨,爱国之心,仁善之举,堪称典范。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图书、创作和收藏的文物、绘画精品都全部无偿捐给高唐县人民政府,他和高唐县政府在家乡合资修建了孙大石美术馆,捐百万巨资建希望小学,为高唐一中、二中捐资设立永久奖学金。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爱国艺术家。
他一生写下数百万字的论人生和艺术的日记,80岁撰写了有影响的万字美术论文《中国绘画之精华及其发展》,90岁举办个人作品展,92岁创作丈二巨作,95岁登泰山、观龙门、攀嵩山、拜谒中山陵等。
孙大石先生的一生,是赤心爱国的一生,是追求艺术、独立创新的一生,是上了社会大学,读了无字天书,拜了造化为师,画了自我之画的一生,是历尽千辛万苦而又高寿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慈悲为怀、仁善为先的人格魅力;学习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学习劲头;学习他中西合璧、独辟蹊径、气势磅礴、勇于创新的绘画艺术。孙大石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博大精深的绘画思想和超越时空的独特的艺术作品,高山仰止的人生境界和那生命不息、画笔不辍的顽强精神和毅力给中国画坛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座谈会后,书画家们进行了笔会活动。
书画家笔会现场
图文/孟祥龙 赵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