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胜关(“南京记忆”:千古名关大胜关,“表功锡嘉名,是为大胜关”)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南京记忆”:千古名关大胜关,“表功锡嘉名,是为大胜关”

让大胜关扬名千古的是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龙湾之战。

大胜关长江“两桥”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当涂)后,杀掉徐寿辉,建立“汉”政权,自立为帝,改元大义。长江中下游地区呈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雄鼎立局面。“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恃其兵强”的陈友谅,暗中派人约张士诚共同进攻金陵。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手来攻,乃设计令陈友谅故人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诱其速速来攻。陈友谅果然中计,率领千余战船东下,舟师至大胜港,杨璟整兵抵御。因为水道狭隘,汉军大船施展不开,只好仓促退出。后来又在被改成铁石桥的江东桥再次受挫,惊疑之中再次退出大江,最终在下关龙湾战败。大胜港防御战的作用与江东桥一样,主要是让汉军接连受挫,以乱其军心,败其锐气,为龙湾决战作铺垫。

清人王友亮《大胜关》诗云:“长流分细港,衣带恰一弯。有明杨将军,镇此如铁山。汉兵千舰来,屡遇辄败还。表功锡嘉名,是为大胜关。至今呼渡人,旦暮相循环。野花开两岸,想见战血殷。老农携酒榼,兀坐听淙潺。不知蜗角闹,只爱鸥群闲。”“表功锡嘉名,是为大胜关”是对大胜关地名来历给予的合理解释。

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年间大胜关有守关指挥二员,“外设大使一员、弓兵一百名。”大胜关配有“哨船”。据《龙江船厂志》记载:“大胜关当留都上流,哨船之设,信设险守国之要也。”反映出大胜关在明代南京江防中的重要地位。

1903年,江东门外大胜关江段

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天国战乱时期,作为新的夹江(沙洲圩、上新河与江心洲之间的夹江)和旧夹江的上游入口,大胜关自然又成了太平军与清军的必争军事要隘。《清史稿·洪秀全传》记载,咸丰三年,太平军连克武昌、九江,“水陆并进,抵金陵,沿城筑垒二十四,具战船,起新州、大胜关迤逦至七洲里止,昼夜环攻,掘地道坏城,守兵溃乱。”不久金陵城被其攻破。

咸丰六年正月,咸丰皇帝谕吴全美师船调赴大胜关,协力攻击太平军沿河港汊。咸丰八年三月,大胜关太平军兵营被清军副将刘季三等攻破,歼敌五六百名,官军得以进扎。

同治元年四月,湘军统帅曾国荃进据秣陵关,大胜关太平军在得知秣陵关守军献关投降后,夜里纵火毁垒,主动放弃了大胜关要隘。

同治二年春,曾国藩经大胜关赴雨花台察视,与曾国荃定合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策。

辛亥革命时期的1911年12月1日,江浙联军攻克天保城和雨花台后,江南提督张勋率残余部队从汉西门出,由大胜关、西善桥一带渡江,逃往浦口。

1913年7月15日晨,江苏都督程德全当天发通电宣布江苏独立,任命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在南京爆发。3月14日,南京保卫战打响。8月25日, 北洋军的“海琛”“应瑞”“楚有”等军舰溯江而上,驶抵大胜关, 切断了南京与上游芜湖的水上联系,协助陆军攻城。8月30日,讨袁军在雨花台进行了最后一战,几乎全军覆没。

北伐战争中的1927年8月22日,宁汉双方在庐山达成合作抗敌意见。为显示双方前嫌冰释,24日,武汉方面的谭延闿、孙科受汪精卫的委派,与南京方面的李宗仁自九江乘军舰到南京。在经过犊儿矶、大胜关江面时,遇上五省联帅孙传芳的第一路总指挥郑俊彦四师兵马,乘民船从长江西岸往大胜关偷渡。李宗仁下令军舰开炮轰击,将郑俊彦部队击退。此战实为奠定国民政府基业、北伐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龙潭战役的前奏。

明代金陵十八景之白鹭洲

重要水马驿、收税关口

明代大胜关置有水马驿,名大胜驿。永乐四年,黄福奉朱棣之命,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赴任安南。他在《奉使安南水程日记》中写道:七月初二日早晨,他从龙江驿起船,由大胜港过毛公渡、西善桥,“午至大胜驿。”反映了宋代夹江至明代成为大胜港后,依然是规避大江凶险风浪的安全航道。早晨从下关龙江驿起航,半天时间就抵达大胜驿。说明元代疏浚阴山运道后,通航条件明显改善。明代大胜关置有牧马群。洪武年间于滁州设立太仆寺,掌全国牧马之政令,下设牧监及所属各群,每群设群长一人,大胜关群隶属滁阳牧监。

大胜关亦为税关。《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记载:成化六年,“免南京大胜关及江东巡检司冬春二季所料钞之半,以河水淤浅,商船少行故也。”因为冬春时末大胜港枯水期,经过的商船少,大胜关船料钞税额被减免一半。

清代沿袭了明代大胜关的主要设置。《嘉庆江宁府志》记载:“大胜关水驿在县西南三十里。原设站船二十只,水手七十名。系关大使兼理。乾隆二十一年归县分管。设船十三只,水手四十九名。”直到乾隆五十六年才裁撤。

清同治元年,江南军务钦差大臣曾国藩奏准,在大胜关设卡收取厘金,隶江南厘捐总局,是清朝在南京开设厘捐局卡之始。厘金是晚清为筹措军饷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又叫“厘捐”。1927年,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决定撤销厘金。但直到1931年,厘金制度才真正寿终正寝,在南京地区存在了近70年。

1899年5月1日,英国籍税务司赫德在南京下关设立金陵关,下设大胜关等4个子口。子口不管征税,而是负责查验运货单据。

1926年,安徽省在大胜关“二里半”设立帆运米捐局,专收民船装运出境的米捐, 年定征额80万元。1931年1月,裁撤米粮厘捐后,安徽省政府对出境米粮征收“出境米粮护照费。”在大胜关二里半设米照稽查总处,对出境米粮,无论商米、军米,一律领照缴费,米每石收费6角,杂粮每石收费3角,无照不准运粮出境。此举遭到安徽社会各界反对,被迫于3月27日撤销征收机构,停止收费。“二里半”南邻东南大学农场。“因地处大胜关至头关5里路的中间,故名”。遗址位于今秦淮新河入江口北。

中央大学农事试验总场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改名为东南大学,农业专修科改为农学本科。东南大学在大胜关租地1300亩,设立了东南大学农事试验总场,皇城小麦试验场随后也并入大胜关。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后,东南大学改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改称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5月又改称中央大学。

1930—1936年,金善宝、丁振麟两位农学家在中央大学大胜关农场开展杂交玉米试验。1936年产量评比结果,杂交种比普通玉米优良品种(南京黄)平均增产20%。

大胜关农场后成农场村。1978年开挖秦淮新河时被一分为二,河北为农场一队,河南为农场二队。今天秦淮新河南岸“农场”地名犹存。

大胜关高铁大桥享誉世界

进入21世纪后,大胜关地区再度令世人瞩目。

2003年9月26日,位于大胜关西北的南京长江三桥开工建设。2005年10月7日正式通车。三桥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米,主桥跨径648米,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字弧线形钢塔斜拉桥。

2006年7月18日,位于长江三桥上游1.55公里处的高铁南京大胜关大桥开工建设, 2009年9月28日全线贯通,2011年1月1日正式通车,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

2014年11月15日,另一座以大胜关命名的秦淮新河大胜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高36米,跨河面的主桥490米,全长1.08公里,连接雨花经济开发区与河西新城。是南京市政桥梁中唯一一座特大跨径斜拉桥,双向六车道,设有人行道和慢车道。

大胜关,南临南河入江口,西面长江。宋代名大城冈,有“居民数十家,亦有店肆”。今日南河,宋代时为白鹭洲、沙洲乡东的夹江南段。元代疏浚以后逐渐成为真正的河流。清代,随着迷子洲(江心洲)逐渐向北延伸扩展,形成新的夹江,大胜关依然扼其上口。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建有巡简寨、烽火台。元代称大城港镇,置有大城港水驿。明初置大胜关。历史上不仅是江防要隘,也是重要的税关、水马驿站。民国时建有中央大学大胜关农场。2011年1月1日,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的高铁南京大胜关大桥正式通车。”

来源:王聿诚(南京地方志专家)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袁州天气,怎么宜春的天气总下雨?
下一篇:大胜关,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