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与形意拳和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讲究中定、放松、心静、慢练及九曲珠,和外家拳明显不一样。
据中国国家体委科研课题考证,太极拳创始者是元明之交13世纪的武当道士张三丰。 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中也对张三丰对太极拳贡献做了考证。
2007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历史、演变与沿革
太极拳一在明末的蒋发已经开始使用。
杨露禅赴陈家沟师从陈长兴,后去北京教授拳术,后因王宗岳太极拳论出土而定名太极拳,民国后因和民国时期陈发科先生所演示的拳术差异太大而称杨氏太极拳,为太极拳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极拳起源
太极拳起初并不叫“太极拳”,而是被称作“十三势”,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被公认始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但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见于武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近代太极拳源流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很多陈氏太极拳的传人认为是陈皇廷(或作陈王廷)为陈氏太极拳之祖。
有一说为当时陈家沟有两种拳术,一为不可传外姓的陈氏祖传拳术,另一则是据说从王宗岳传蒋发后传入陈家沟的拳术,故以当时不传外姓,杨露禅和之后武禹襄到陈家沟学的是从外传入陈家沟的拳术。
太极拳名称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光绪皇帝的帝师翁同龢见过杨露禅比武说:“杨进退闪躲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或太极之浑圆一体也。”还送一幅对联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因此太极拳之名不胫而走。
在民国初年,杨家太极杨澄甫(杨露禅之孙)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2月初出版),在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发惟一之弟子。”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而古时的武林人士现和今的武术界大多十分重视武德,并首重“尊师重道”,绝不可“欺师灭祖”,故于传承武艺时,必先向弟子说明其师承之源流,代代相传,即使日后另立门户/门派,亦不可忘本 (祖师源流)。
杨家太极拳继而再发展出其他各个太极拳门派。现今广为流传的部分太极拳门派,如杨家、吴家、李家等都有源自武当张三丰之说法。
现今“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网页的“太极源流”中的“宗师受业”一段说明了杨家太极拳之传承源自武当张三丰。
起源考据
有关太极拳的起源与始创人,最早的说法为太极大师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认为是张三丰。 许多太极拳的源流研究的结果也认为张三丰是始创人。但据民初唐豪考据,现代流行之太极拳应是由陈王廷所创的“陈家沟拳术”五路中长拳一百零八势衍演出来的诸多分枝。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五路;长拳十三势头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红拳一路。也有“金刚十八拿法”等“散手”和“短打”。
后自唐豪考据后起,始有分歧,分裂出各种太极拳创始人的说法,唐豪在晚年承认其考证有失正确,颇有错漏,但为时已晚,有人认为无任何可信史料查据知太极拳与张三丰的关系,甚至张三丰其人其事都流于传言。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说法,确为小说家和好事者作为“传奇”大肆渲染,信口开河。但武当太极拳拳路流传甚广,武当早有传承,且杨氏太极传人杨澄甫的书中认为太极拳传自张三丰。 武当山有奉祀张三丰庙殿。武学的公开讨论与解密以文革后最烈。
唐豪考据
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于是断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唐豪并未到武当山考察)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沈家桢、顾留馨合著《太极拳术》简介中有“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吴、武、孙)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另方面,根据古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录,里面的拳势与太极拳极其吻合,可以推断太极拳与明代军队战技,必然有一定的关系。如此论断缺乏科学实证与再现的精神,沦为为反对而反对,为己私而颂扬。
民初历史
当代太极拳考据说法约可分为两类,一是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一是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
(1)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力主太极拳乃明末清初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唯此皆为专断误导,顾留馨其人更于晚年承认错误。
(2)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认为有关太极拳的“记载”可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程灵洗,至张三丰而大成,且有拳路流传系统为证。
近代之研究
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 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工作,编撰《武当拳之研究》,发表《武当拳探源》、《武当拳与道教理论的联系》等多篇武当武术论文,汇集了当前赞同“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的武术学者有关“武当武术”和“张三丰”研究的主要观点,透视出了这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层面。
套路架式
主要流行套路有陈式和杨氏。陈氏太极习练难度较大,套路中有发力的动作,并有易经太极拳理专注。 杨式太极流传最广的杨澄甫传下来的杨式太极拳,由基础健身护体向上堆叠功力、可随个人喜好循阶而上,尽性立命为宗旨。
基本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包括,四正:掤、捋、挤、按。四隅:采、挒、肘、靠。五步:进、退、顾、盼、定。
常见招式
太极拳的常见招式:
起式
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式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搬拦捶
如封似闭
十字手
抱虎归山
斜单鞭
肘底捶
倒撵猴
云手
单鞭下式
金鸡独立
分脚
蹬脚
栽捶
玉女穿梭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身摆莲
弯弓射虎
搬拦捶
如封似闭
野马分鬃
练习与实战
原道教太极功夫自卫为主,后发制人,借力打力。慢﹑圆﹑柔之中内含“气”﹑“劲”。柔中带刚。 太极功以松功主导一切,整劲贯串发化,旁观者描述只及外观及该人个人太极层级。
太极拳行拳练功时讲究松沉圆活,势势存心揆用意, 意气君来骨肉臣(见太极拳#太极拳基本训练经典文献)。 用于实战如何展现特点,主要后发制人,注重观察了解对手(听劲),通过引导而不是抵抗对手的发力,和改变占位来使对手的进攻落空,同时让对手暴露弱点,然后自身蓄力和发力进行反击。
听劲的基础建立在掤劲上,没有掤劲,听劲很难听得明;若掤劲够强,则听劲会十分明显。 太极功以松体感自然,掤劲旨在中定。
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 太极拳主要流派: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
陈氏太极拳
有老架、小架、新架等
杨氏太极拳
由清朝武术家杨露禅创立。 杨露禅传子>杨建侯传子>杨澄甫, 郑子太极(杨澄甫传>郑曼青) ,郑曼青传>黄性贤, 顾式(顾汝章){杨露禅传子建侯传>李景林传>顾汝章}, 吴图南式太极拳(杨少候小架)、王兰亭太极拳(王兰亭)、王氏太极(王壮弘)、董式太极(董英杰)、田式(田兆麟)、熊式(熊养和)、府内派、老六路
吴氏太极拳
郑式(郑天熊)、常式(常远亭)、吴图南式(大架)由吴图南太极拳大架经莫斐(吴图南上世纪30年代弟子传给其子莫韫龙)演变莫式太极拳(莫韫龙太极拳)及南国古典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古典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
郝式〔郝和(郝为真)〕
孙氏太极拳
傅式(傅振嵩)、沙式(沙国政)
和式太极拳
因地域关系,又被称赵堡太极拳,代理架(和兆元)、忽雷架(李景延),腾挪架(李作智),领落架(代理架前身)
流传﹑简化普及推广﹑体育竞赛化
从五十年代起,中国开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把太极拳当作为一个健身项目。1957年,国家体委编出了24式简化太极拳。到1959年,国家体委又编出了88式太极拳。从1985年始,中国办了多届全国太极拳专项比赛。
第一届:1985年,哈尔滨
第二届:1986年,太原
第三届:1987年,孝感
第四届:1988年,桂林
国家体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运动,下决心编太极拳竞赛套路。从9月初开始工作,由张山主持(领导),参加编写工作的主要人员有张文广(杨式)、阚桂香(陈式)、门惠丰(孙式、吴式)、李秉慈(吴式)、计月娥(工作人员)。
太极拳体育竞赛化,比赛的套路有繁有简,分各门派再分24式、48式、66式等等。
审定者是徐才、李天骥、张继修、蔡龙云、李德印等人。
新编套路发展
所谓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陈、吴、武、孙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
国家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
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式四十六式太极拳。
坊间多称“国家体委套路”、“国家套路”、“新编套路”、“简化套路”、“竞赛套路”或“新派太极”。
国家体委此举主要有以下原因:
去除传统套路以门派、家族为本之色彩
减低传统太极的技击色彩,使之更适合可作为一种全民体育活动
简化以利普及、推广
规范全民武术,以便建立教材、建立国际武术竞赛制度,以及建立武术锻炼的等级制度(段位制)
由于国家在套路中没有特别强调,需要按照经典太极理论(见太极拳#太极拳基本训练经典文献)“势势存心揆用意”及“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要点来练习, 普遍被传统太极习练者视为“太极操[17]”而非“太极拳”。当今各地常常表演的“太极”大多以此为根据。
其实,按照国家套路,只要训练时按照经典太极理论的“势势存心揆用意”及“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要点来练习,是可以练出太极拳功夫的。
太极拳与日本
日本习惯把各种技艺系统化。由碁(围棋)﹑柔道﹑剑道到武术太极拳 也明确分段/级。考核后有证书。现时日本武术太极拳分五级三段,最高为三段。即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初段﹑二段﹑三段。日本武术太极拳24式太极拳须经笔试和实演。指导员﹑讲师﹑审判也分级 。
高下段/级受験资格试験内容高三段修习最少7年以上已取得2段者套路试:24式太极拳前半+ 太极拳推手基础套路
经由中央讲师3名以上审查。.二段修习最少5年以上已取得初段者套路试: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剣.初段修习最少3年以上已取得1级者套路试:24式太极拳+ 笔试
经由5名B级指导员以上审查。.一级修习最少2年以上已取得2级者套路试:24式太极拳+ 笔试
经由1名B级指导员以上、加2名C级指导员以上审查。.二级修习最少18个月以上已取得3级者套路试:24式太极拳后半.三级修习最少12个月以上已取得4级者套路试:24式太极拳前半.四级修习最少6个月以上已取得5级者套路试:初级太极拳低/入门五级修习最少3个月以上套路试:入门太极拳
(另长拳分六级)
扬名
太极拳可以扬名,主要是由清代的武学家杨露禅先生开始。由于各种因素条件成熟,他的传奇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因而造就了太极拳之名气。
由于杨露禅学得了陈长兴的拳法,杨将这套拳法带进了京城(北京),从此这套拳术发扬光大。
杨露禅未入北京之前,于家乡永年授拳时乡人称其为绵拳,而从武禹襄带出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公开之后,太极拳之名才开现。后来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介绍杨露禅到北京城“小府张家”教拳。后又受聘于王府。太极拳的成名,除了杨家父子的名声,更有赖于后辈多为北京政要有关。
据说当时的京城武术代表人物们一一向其挑战,居然尽皆败北,故技惊群雄,北京武术界尊称其为“杨无敌”。
太极拳经典拳论
太极拳基本训练经典文献
下面的文献介绍了太极拳内功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十三势歌》
十三势来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十三势歌》中的“势势存心揆用意”点出太极拳练习方法的核心思路。“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点出如何判断太极拳练习是否正确的标准。“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更进一步强调,如不是“意气君来骨肉臣”, 就可能练不出太极拳所追求的效果。下面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对如何做“势势存心揆用意”做了更细致的解释。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或无微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 对于练习太极拳基本功有了一定基础,进一步练推手和技击时,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条目:太极拳经 (王宗岳(唐豪修订本)内容)
对健康之好处
柔软运动可以松弛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长期练习活动比较慢的太极拳操,对老年人平衡控制,动作灵活性和心肺功能皆有帮助。
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运动》(ISBN 978-7-5009-2586-6)一书,对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阐述如下:“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50~89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32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56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髓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老年人的状况好。”
另外太极拳还可以减轻年轻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患者。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所燃烧的热量甚至超过冲浪、接近滑雪。太极拳提高免疫系统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一直表现发病率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不安整体。一项试验研究已发新证据显示,太极拳及相关气功有助于减轻糖尿病。
最新研究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老年人抵抗带状疱疹有帮助。
惟少部分群体在热身不足或姿势不正确下,易发生膝盖疼痛,需额外注意。
由于太极拳能够改善平衡能力,所以在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患者与老年人常见的跌倒预防都能有显著的改善,而成为复健的替代疗法。
艺术创作
电影
《太极拳》1974年、演员:陈沃夫、施思、韦弘
《笑太极》1984年、演员:甄子丹、沈殿霞
《太极拳》1985年、演员:李海燕、郭良
《神丐》1987年、演员:王群、阿玲 长春电影制片厂
《推手》1991年、演员:郎雄、王莱
《太极张三丰》1993年、演员:李连杰、杨紫琼
《太极拳》1996年、演员:吴京、胡慧中、锺丽缇、郑浩南
《少林足球》2001年,周星驰执导、杨国辉监制、演员:周星驰、吴孟达、赵薇。
《太极1从零开始》2012年,冯德伦执导、陈国富监制、洪金宝担任动作指导的喜剧动作片。
《太极2英雄崛起》2012年,冯德伦执导、陈国富监制、洪金宝担任动作指导的喜剧动作片。
《[功守道]》2017年,文章执导,李连杰监制,洪金宝、袁和平、程小东担任动作导演。马云、甄子丹、吴京、邹市明、托尼·贾、朝青龙、向佐、李连杰、刘承羽主演的动作微电影。
电视
《太极张三丰》、《游侠张三丰》1980年,演员:万梓良、米雪
《太极宗师》1997年,演员:吴京、樊亦敏、惠英红
杨氏太极拳开创者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据此发展出“杨露禅偷拳”的故事,《太极宗师》也是描写杨露禅学拳的经过。
《中华大丈夫》1998年,演员:赵文卓、李赛凤、刘家辉、仓田保昭
《太极》2008年,演员:赵文卓(巫马)、 林峰(段晓星)、吴美珩(桑青)、李诗韵(言翠翘)、胡杏儿(言子规)、马国明(米丰年)。
《淑女飘飘拳》2019年, 演员:毕雯珺 (卫楚)、孙千 (风飘飘)、贾征宇 (白海洋)、丁泽仁 (陈冰)、王芊雯 (杨凝雪)、张馨月 (萧笑)。
文学作品
金庸《倚天屠龙记》中有张三丰指导示范太极拳给被瘫痪多年的三弟子俞岱岩使之记住,而后又亲自教导张无忌使用此拳路与太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