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独有的茶俗文化,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白族人民的待客礼仪。
“三道茶”是哪三道?分别又代表了什么?本期非遗小知识邀您一起探访这颇具哲理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据唐代樊绰撰写的《蛮书》中记载:其中添加花椒、生姜、肉桂一起经烹饪饮用的方法,与发展至今的白族三道茶极为相似。这说明早在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
明代的徐霞客来大理时,也被这种独特的礼俗所打动。曾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注茶为玩”指的是三道茶的艺术性,“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则是三道茶的头道苦茶、二道甜茶、三道回味茶。这正验证了白族三道茶的悠久历史。
白族三道茶风味各不同,一道是苦味、二道是甜味、三道是回甘味, 寓寄着的人生哲理。三道茶蕴含的人生哲理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神似。
头
苦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为第一镜,此境界是说成大事业者,必先要登高望远,正如三道茶中的第一道苦茶喻意:。
二
甜
●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第二境,其精神实质与二道苦茶的喻意:“人生在世只有吃得了苦,”相似。
三
回
味
● ●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为第三境,要达到第三种境界必然会对前两种境界尽力,此时再回首,顿开茅塞,犹如第三道回味茶:
第一道“苦茶”
第一道“苦茶”的冲泡方法是先将水烧开,再把沱茶放入一只小砂罐上烘烤,烘烤时需不停的转动砂罐,让茶叶在砂罐内翻滚,均匀受热,待茶叶变成黄色,香气弥漫时注入沸水。
第二道“甜茶”
第二道“甜茶”是在“苦茶”的置茶、煮茶、烤茶的基础上加入大理特产乳扇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配料。
第三道“回味茶”
第三道“回味茶”,就是将“甜茶”的配料换成了肉桂末、花椒、生姜、蜂蜜等。此茶可谓是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其味甜中带辣,回甘无穷。
白族的三道茶
在苍山脚下,有一位名叫杨诏月的老木匠,他有一徒弟跟着他学习多年,木匠认为他的徒弟只学到了他技艺的半分,迟迟不同意他的徒弟出师。
有一天,他给徒弟出了一道题:让徒弟上山锯木,并把木头扛回家里,才算出师。烈日当头,徒弟锯木途中饱受折磨,师父却不允喝水休息。
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
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
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
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
这个故事在大理广为流传,也是从这个故事开始, 白族的三道茶演变为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风花雪月大理
一定要体验一下这特别的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