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瘦西湖(7)——徐园、春波桥
作者:朱有伟
1930年的徐园
徐园南门
徐园东门(正对春波桥)
“徐园”在长堤春柳北端,原址是清初韩园桃花坞,是扬州军政府都督、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上将军长徐宝山(字怀礼)的祠堂。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徐宝山旧部、家眷和扬州士商筹款(袁世凯亦拨款一万),宝应县同知杨丙炎设计督建,占地0.6公顷。徐园满月形南门旁立石狮一对,石额上的“徐园”二字系扬州名士吉亮工所书,“徐”为行楷,“园”是草书,草书的“园”字极像一只笼中虎,或指“当初徐将军称雄江淮,如今却落得在园中看风景的结局。可悲可叹!”
吉亮工题“徐园”
徐园园景
园内有黄石迭砌的莲池,池水于石梁桥下与园外湖水相通。环池植有桃柳,松柏花草列植道边,池北为“听鹂馆”。“听鹂馆”前陈列铁镬(huò)两只,直径六七尺,厚约二寸许,以叠石为底座,高与人肩齐。相传为南北朝萧梁时期镇水神器,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这两只铁镬是由扬州名士焦汝霖提议,于1921年从大虹桥观音庵和傍花村分别移来庋ɡuǐ藏,并在1924年立石鼓文《徐园铁镬记》石碑于铁镬东侧,详述其功能和历史。碑文由学者焦汝霖撰、书画名家陈含光书。
《徐园铁镬记》碑
南朝铁镬
徐园碑记 (民国六年立碑)
“羊公片石”匾
“碑亭”在“听鹂馆”东南,内悬亭匾“羊公片石”,最初为陈重庆书。亭中有1917年所立的《徐园碑记》石碑,由吴恩棠撰,汪桂林书。碑文记载了徐宝山的功绩和建园始因,提到杨丙炎建园“躬任其劳,亲为监督”。1951年“徐园”全面改造,飨堂改名为“听鹂馆”,东客厅改名为“春草池塘吟榭”,船厅则恢复桃花坞之“疏峰馆”旧名。
听鹂馆外景
听鹂馆内景
“听鹂馆”原是徐宝山的飨堂,面南三楹,单檐歇山顶,周绕廊庑。堂前四柱挂两副楹联,内侧“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由清朝同治十三年状元、宣统帝师陆润庠撰写。外侧“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是历经清朝乾嘉道三帝的三朝阁老、一代通儒、九省疆臣阮元题写。堂内高悬匾额“听鹂馆”,引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意境,由道光年间扬州梅花书院主讲徐培深所书。匾下有清朝“岁寒三友”楠木罩隔,形制巨大,工艺精湛。
春草池塘吟榭
春草池塘吟榭”在“听鹂馆”西侧,为客坐小憩之所。面东三楹,单檐歇山顶,三面廊,内悬“春草池塘吟榭”匾,檐柱挂楹联“笔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陂”,由章炳文书写。它与“听鹂馆”、垂柳和莲池一起正合了南朝刘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诗意。榭北廊墙上开八角门,门外有曲廊蜿蜒,廊壁嵌有陈森撰《冶春后社碑记》,长廊向南为“冶春后社”旧屋三间。“冶春后社”是诗社,宜于吟咏诗句,园内楹联题额或碑记多为冶春后社成员手笔。
疏峰馆
曲廊西端有“疏峰馆”,面南三楹,单檐歇山顶,四面卷廊,堂前有花街铺地“五福捧寿”,檐柱悬挂楹联“千重碧树笼青苑,一桁(hénɡ)青山倒碧峰”,此联集韦庄诗句,由许慎书写。馆南有座座怪石兀立如峰,自成院落,馆名亦由此而来。1980年,在“疏峰馆”西侧滨湖处建水榭三楹,面北廊下悬“澄鲜水榭”匾,临水石平台上可赏湖景。
徐园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好似一座屏风,使瘦西湖的景色由此展开,渐入佳境,障景构园之技法十分高超。园中青砖小道绕莲池,弯折向北,一路有寓意“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平升三级”、“万事如意”的花街铺地,路北即为小红桥。
◎韩园,清初韩醉白之别墅,在长堤上。后归韩奕,改为“名园”,早已不存。
◎同知,清朝地方机构分省、府、县三级。“府”相当于现今的地市级,同知是知府的副职。从六品至正五品,无定员,分掌本府内诸事务,无定员。康熙后同知视如州县官。
◎《登池上楼》南朝宋·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冶春后社,晚清时期扬州地方名流、文人学者为追怀康乾盛世,继冶春诗社而成立的文学团体。冶春后社具体由臧谷发起。臧谷欣羡当年王士祯结冶春诗社的盛举,赋诗云“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要再行盛举,当再结诗社。冶春后社秉承渔洋山人等先辈遗风,诗人平时召集诗会,多集中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花局巷之风来堂及南门城楼。冶春后社存续的半个多世纪,恰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今日冶春后社为民国初年复建于徐园内。
◎竹西后社,清末民初扬州文人为继承和发扬清朝嘉道年间“竹西春社”的谜艺传统,发起和组织了谜社“竹西后社”,以浙江人孔剑秋为社长,成员多为客籍扬州的学者、诗人和书画家。谜社不仅猜射活动多,还留下了许多著述,与北平“射虎社”齐名。时人誉为“竹西谜艺,独步一时”。当时很多扬州名人既是竹西后社的谜人,也是冶春后社的诗人,两社的社长都是孔剑秋。
◎花街铺地,园林铺地种类之一。用砖、瓦、石片、卵石、瓷缸片等材料铺成各种图案花纹的地面作法,多见于江南园林。
◆徐宝山(1866~1913),字怀礼,镇江丹徒人。因武艺超群,且属虎,遂得浑名“徐老虎”。出身贫寒,少年便游食四方,初为盐枭,势力遍及江淮,后受清廷招安,任清军缉私营管带、参将等职。因在辛亥年间附势革命,率军光复镇江、扬州、泰州等地,官至扬州军政分府都督,并被孙中山任命为北伐第二军上将军长,与黎元洪齐名。后来又叛变拥袁,被革命党人暗杀。袁世凯痛呼“贼害勋良,深堪骇悼”,并亲拟祭文派人悼念。副总统黎元洪通电各省,谴责此暗杀,并送挽联。康有为、章炳麟、张謇等人都送挽联哀悼。徐宝山被炸身亡的消息在《申报》等多家报刊刊发,《真相画报》1913年第17期刊发了徐宝山的消息,并配发了徐宝山近影和被炸死后的照片。
徐宝山戎装照
徐宝山墓碑(镇江)
◆吉亮工(1875~1915),字柱臣,一字柱岑,别署莽书生,扬州人。少年时,已精诗文书画,却不入仕途,清高孤傲,特立独行。所以世人常以“疯子”视之。后来,他便自称“风先生”,其书多为狂草。徐宝山生前与吉亮工交好,吉亮工曾赠联:“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联语应是化用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15年,建徐园祀徐宝山时,风先生撰联:“感慨意如何,煮酒话当年南北;英雄人不见,看花到今日园林。”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馆阁气稍重。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徐培深(1779~1858),字资之,号松泉,又号梅花之主,贵州石阡人。七岁即能诗能文,闻名乡梓。少时家中变故,艰辛谋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二十二年(1817)中进士,与同乡成世瑄,张海澜同科并称为“石阡三杰”,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员外郎云南司主事、直隶知州等。道光十年(1830年)任江南监察御史,有“刚正不阿徐御史”之谓,后因直谏忤旨而被罢职。道光十五年(1835),徐培深受两江总督陶澍之聘,主讲梅花书院。徐擅长书法,深得晋唐人笔意,挺拔秀润,老益遒劲。
◆吴恩棠(1864~1926),字召封,号还来翁,仪征人,冶春后社(诗社)、竹西后社(谜社)成员。清末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自幼夙负文名,诗才敏捷,科举不第,光绪年间与吉亮工、陈霞章并称“扬州三狂士”(《民国江都县新志》)。辛亥后曾入徐宝山军幕。晚年于梅花岭畔筑园“还来小筑”,种梅养鹤,擅长撰写楹联,书法不俗,著有《还翁诗集》。
◆焦汝霖(1870~1935),又名焦山,字辅臣、傅丞,清代扬州著名学者焦循的后裔,冶春后社成员。他早年补用山东知县,后任山东模范监狱典狱官。曾东游日本,研究博物,编写《脊椎动物学问答》。归国后,焦汝霖先后担任淮扬合一中学、南京东方中学和江苏省代用商业学校的国文教师、地方议会议员(1912)、江都县教育会会长(1913)、江都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1914)、公共体育场场长(1917);参与编写了《江都县志》、《甘泉县志》(1925)。
◆陈含光(1879~1957),名延韡(wěi),号移孙,后改含光,以字行,别号淮海,为陈重庆次子。扬州仪征人,清光绪举人,官至道台,民国初曾入清史馆与缪荃孙、杨度等纂修《清史稿》。现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1948年迁台北。陈含光擅篆书,山水甚佳,作品可媲美张大千。其与康有为、谭嗣同、于右任相识,与王国维、李审言、刘师培、辜鸿铭是知音,与吴昌硕、黄宾虹、林散之、齐白石为至交,更与朱自清论诗。著有《人外庐文集》二册,《含光诗乙集》上、下册,《台游诗草》,《含光骈体文稿》,《读史随笔》等。
春波桥
重建的春波桥
“春波桥”在徐园东门外,东西向横架黄石假山,接湖心屿通往“趣园”。现存春波桥是1989年复建的木质栈道桥,桥下通船。东岸黄石假山上有座六角亭,名“青果亭”,再向东过石制五曲桥(1965年)便是清朝“趣园”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