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合肥老地标:号称“小故宫”的安徽博物馆)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合肥老地标:号称“小故宫”的安徽博物馆

自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故宫里那批默默无闻修文物的人第一次被那么多人看到并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文物工作。“博物馆”这个概念,也在全国掀起热潮。

那么中国能叫的起来的博物馆你知道有哪些?博物馆的故事又有多少?

纵观安徽,在五千年江淮文化中独占一席,文房四宝更是将徽文化推上崇高的地位。那么在如此高文化的熏陶下,合肥如何生根发芽,续写自己的奇妙物语呢?

01安徽博物馆

五十年代是合肥浴火重生的一年。经历过漫长的低谷期,合肥眼见着兄弟们带着锅碗瓢盆独自“仗剑走天涯”,他自己暗暗发誓,决定要好好干一番。

于是,合肥开始搭打怪升级之路,修路修桥、搞文化、搞建设、发展内部。

有人说,合肥发展起来,居然没有自己的博物馆,更别说跟故宫比了。文化根基不深啊?

合肥哪里能忍得住!我就要证明自己,我要在庐阳区的主城,建一个安徽版本的“故宫”。于是,安徽省博物馆应运而生。

目前有老馆和新馆两个场馆共同运行。

老馆是苏式建筑,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属于建国后我省标志性建筑,和省政府(旧址),长江饭店,江淮大戏院,省图书馆,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楼(芜湖路上的就省图书馆对面,地质研究所内)稻香楼国宾馆一起堪称安徽版的“十大建筑”。

老馆虽然不高,但它是真的长!从正门进,走了好长时间以为走了个遍,一出来发现这只是第一层!它还有第二层,还有西连楼,西连楼......

由于重要文物基本都搬到新馆去了,现在的老馆主要用作专题策展了,比如古代钱币史,安徽党史,安徽好人馆。

新馆位于合肥市怀宁路87号,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常设展览有“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 “江淮撷珍”“欧豪年美术馆”等专题。镇馆之宝:铸客大鼎,毛主席风趣的说:这鼎能煮一头牛…

在那个年代,得到毛主席的赞赏,可牛气了。安徽博物馆昂着头、叉着腰、走路都带风。

合肥也没有亏待这个香饽饽,好不容易培养起来这么一个大学生,一定得把最好的给它。

发展历史

解放初期,在合肥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

1953年4月23日,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

1956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陈毅为该馆题写馆名。

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1994年,安徽省博物馆被全国文博界誉为具有推广意义的“安徽模式”。

2007年1月16日,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奠基。

2010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

八十年代的安徽博物馆绝对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博物馆下班以后,李师傅将刚朗车停在理发店门口,走进带冷热水、电吹风设施的理发室,男士们仰头热敷修面,女士们烫头,丝毫没有害羞和高科技,后来,我爷爷也成了那位手势略带颤抖老理发师的座上客,这一剃头体验持续到老馆谢幕为止。

小时候,爷爷说,清水衙门发放洗澡票啦,我就知道,可以包场洗澡了,爷爷所指的“清水衙门”就是那时候的员工福利。

过年前,爷爷都会提溜着些酒菜去参加聚会,你带一点菜,他带一点菜,各部门同事喝上一口,品尝一筷,话话家常。

最后,保卫科干部挨个检查落实消防安全。这一全馆部门年夜饭传统,随着新馆的到来自然而然匿迹退场了,但一说起当年浓浓的人情味道,多少难免令老职工们为之动容。

神秘的老馆就这样像个五脏俱全小社会。

但如今,尤其这几年,加挂了科技、新潮、呆萌甚至还有一点俏皮的它,承担不了重任,搬到了城市里的热门之地,似乎拉开了博物馆的新时代。

到了2011年,安徽博物院风头更甚,因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所以,合肥大手一挥,划了一块地,名字就叫做:三号线省博物院站,并于2011年9月29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盛宠所及的还有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以及纪念百万大军过江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

作为安徽的文化窗口,安徽博物馆既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02 安庆路

那时,安庆路上坐落有省高院、省公安厅、安徽新生棉织厂(今安徽省监狱管理局),使得安庆路一度成为合肥的政法中心。

号称“安徽博物馆张飞”的李叔叔退休后,就在这一片转悠,只要是好人好事,绝对落不下他。李叔叔一辈子住在安庆路与金寨路交叉口省公安厅宿舍,属于庐阳杏花公园的一个小区,但是由于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电梯房,让多少人羡慕。

安庆路上的小区真的多到数不清,99号的城改办宿舍,省电影公司小区、安徽日报社大院,公安厅住宅小区也在安庆路上,出行还是方便的。

门口就是公交站台,有很多号线,省公安厅宿舍周边有百大CBD等购物中心,学校有45中、安三小,有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市医院庐阳医院等医院,周边银行也不远,妥妥的中心城区。

相比其他部门单位来说,公检法的工资待遇都是比较好的。这里的大多数人是戴过七一式土蓝色警服的红领章,穿过八三、八九式的“橄榄绿”、甚至是九九式的 “藏青蓝”。

很多大院子女从小在派出所长大,和爸妈住在派出所里一间很小的宿舍,到后来搬去公安宿舍,无论何时,从学校回家就是满眼警察、警车。一大帮青梅竹马也是警察子女,住一小区,上下学一起,从小到大学校一起,回家还是邻居。

调皮大胆的小男生从大西门幼儿园刚放学就沿着大众巷巷口,穿过高架桥下面的马路,一路走走停停,来到环城公园玩耍。这里是他们的新大陆,只要有人告密,小男孩就会被退休的爷爷奶奶拿着藤条追,对于他们吓唬是没有用的,必须要上皮带炒肉丝。

纵使这些孩子再调皮,在他们长大之后,都会被父亲送武警部队锻炼了两年,退伍之后经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特批招录为人民警察人民警察,一家子成为了“警队之家”。

我的表叔就是警察。从我记事开始,就没见过他几次。他在我小时候就入伍了,两三年才回来一次,后来家里人去世,他开了一天一夜的车赶回来,也没能见最后一面,办丧事的那几天,可以看出来他比任何人都难受和自责,自责没有陪伴他们吧!

后来我长大了,他也退伍回来,进入公安厅,事业上升,就在50岁那一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们的一生一半是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一半是给自己的家庭、战友和朋友!他们真的是“择一业终一生”。

博物馆对面省法院宿舍,许多大院子女下班放学回家,都可以结伴而行,那个年代是有“关系户” 的,不是大人的关系,而是子女学校划分的关系。

十六所路,因为电科十六所而闻名,为了迎娶这北方的媳妇,合肥特地以一条路来命名。

大院子女对于这个新来的邻居,其实抱着包容的态度。对于安全问题,他们是放心的。小孩子更加开心,因为他们的班级又有新鲜面孔啦!

安庆路也是一条老街,相传古庐州一切地理上的标注,都是从这里出发的。走在安庆路上不仅可以看到许多老房子,还能找到很多晚清名臣李鸿章的痕迹,在安庆路与六安路的交口处的李公祠就是“铁证”之一。

安庆路与长江路只有“一巷之隔”,最出名的一巷应该就是四古巷了,有200年历史的四古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老宅也在这里。

03 周边

说到烟火气,城隍庙永远是记忆里yyds!这里的吆喝声、砍价声、嬉笑声不绝于耳,对于老合肥人来说,这种市井情怀却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安庆路第三小学,孩子们放学了,就会让家长们带着去寻觅这些美食。城隍庙菜市、女人街美食、还有安徽图书馆的咖啡厅都有他们的身影。

你要是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我认为除了写作业,他们什么都喜欢。

博物馆老馆那一片在安庆路,安庆路上的美食也非常多。

王小二土菜馆是朋友推荐的,就在安庆路第三小学门口,许多老吃货早早出动,就是为了在这里搞个姐妹局。他们从小在这里吃,长大以后带着朋友来这里吃,感觉不是吃味道,是吃回忆了。

这里生意依旧非常好,肥肠臭干锅子招牌,还有小米虾糊,合肥人从小吃到大的。

96年开业的陈三光芙蓉蛋卷,妥妥的合肥老牌美食。二十多年,从一个小摊到现在女人街两家店,官亭路一家店,城隍庙一家店。合肥人几乎都吃过。一个蛋卷就是一顿饭,有肉有菜满足了。

在安徽省博物馆老馆对面,有一家苍蝇馆子,叫做特别老费牛杂馆,牛杂是老板自己烧的,吸引了许多附近的人前来打卡。首先来品品这汤汁,辣味儿十足呀!汤底处理得很好,尝不到一点牛膻味,反而还觉得很香,好像拿它拌饭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天都大酒店是那个时代的五星级酒店,天都的菜是怀旧风的徽菜,不少慕名前来安徽博物馆的游客,都会来这里搓一顿。感受一下曾经老牌酒店的风采。

在安庆路上走走停停,老小区也阻挡不住这里的孩子展翅高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见证!

我是庐州拾光,一个说合肥故事的合肥人!#2022生机大会#

(尊重原创,维权必究,不要直接搬运,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另外,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权联络删除。)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天龙洞,大理天龙洞有什么传说?
下一篇:武汉一日游,武汉一日游必去十大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