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不断更新。
光明乳业全国首个高端奶制品生产线建在新郑,雪花啤酒西北部七省区生产调度中心设在新郑;锐杰微芯片封测项目,月封装芯片达4000万颗以上;华思光电产出河南省第一片MiniLED直显产品……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扎根、竞相发展,助推新郑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高质量发展是硬要求、高端产业招商是硬任务、落地投产是真本事。新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服务为本”的理念,将“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稳增长、补短板、增动能的关键举措,加速构建起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项目服务模式,加快项目建设,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汇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努力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起高峰、出重彩”。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在谋求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上,新郑市聚焦“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做到脑中有思路,眼里有问题,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
新郑,为什么如此重视项目?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都由一个个具体项目所构成。一个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经济发展的演进规律来看,提振实体经济,就是通过大量产业项目不断夯基垒台,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大局。新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重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谋划招引、联审联批、督查推进3个工作专班,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台账式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全过程跟踪问效,全要素服务保障。运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为项目提供保姆式金牌服务,解除企业发展顾虑。要素跟着项目走,创新实施“标准地”出让、“开工手续”双承诺机制,持续落实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非永久性工程先行施工、差异化环保管控等措施,积极推行网上办、预约办,采取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多图联审等措施,统筹保障项目用地、用水、能耗和环境容量等指标;围绕项目投产节点,加快周边配套基础设施进度,确保各项配套与项目主体工程同建设、同投用。
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市着力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项目建设之“进”,谋经济发展之“稳”。在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新郑连续两年客观指标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第一位,综合成绩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压茬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增添动能、释放活力,也进一步厚植了营商沃土。
发展,是一步接一步的奋斗。起步就要加速,开局就要争先。新的一年,新郑市提出要全力以赴拼经济,强化项目储备、优化服务保障,以项目论英雄、凭招商比能力、从落地看作风,围绕主导产业、“三主三新”产业体系精准招商,主动对接、密切跟踪、高效服务,完善“一个项目+一个市领导+一个专班”推进机制,落实惠企纾困一揽子政策,“一企一策”精准解决企业问题、提振发展信心,让新旧动能转换跑好“接力赛”、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新的一年已经开启,新的起点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