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入了河南省的鹿邑县,但是初来乍到的他们还并不清楚鹿邑县的守备状况,是否有伏兵之类的。于是狡猾的日军一直徘徊在城墙附近,日军指挥官拿起望远镜发现了鹿邑县有两个高耸的建筑物,一个是城墙东南角楼奎星楼,另一个就是老君台。
气急败坏的指挥官亲自向老君台发射了第13发炮弹,但是还是没有任何声响。日军官兵登上老君台发现这里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梅川太郎吓得目瞪口呆,日军士兵也都齐刷刷匍匐在地向太上老君忏悔炮击老君台的罪孽,从此之后刀枪不入的老君台便不胫而走。
老君台发现的日军炮弹
日军进攻老君台的攻势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当年的13发炮弹一发未响呢
抗战后炮手梅川太郎立的中日和平碑
日军炮手梅川太郎回到鹿邑县
炮弹能不能爆炸主要还得看引信,引信顾名思义就是引爆炮弹的装置。部分专家认为梅川太郎使用的九四轻型迫击炮主要是为了配合山炮部队对中国军队进行压制的武器,以使用毒气弹为主,爆破弹为辅,因此迫击炮的精准度不高,同时炮弹本身的动量也不足。所以炮弹引信灵敏度不佳。
当然以上观点也只是部分专家初步勘测现场和炮弹后做出的推断,而事实真相还有待发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