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放生桥的一点历史介绍
朱家角放生桥有这样的诗词形容
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
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小溪很喜欢朱家角,来来回回去过很多次,但其实大部分时候是走马观花,毕竟这样的行走除了看风景更为主要的是散散心放空一下自己。但就算是走马观花,对于这些常见的名胜古迹也多多少少想要寻根问底一番不是。放生桥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好风景?放生桥又是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可曾大修?放生桥又为什么叫放生桥?
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放生桥的历史吧。
朱家角古桥之多(36处古桥),很多游客估计也就记住一两座或者三五座而已,但唯独不能忘记这个放生桥。放生桥高高的横跨在漕港之上,风景之优美引无数游人尽展颜拍照留念。这个桥虽然很高大,但是从里到外的让人舒服,短短的70.8米长、宽5.8米、高7.4米的五孔石桥走起来非常平缓,如履平地一样(台阶122级)。这个如果要就近比较的话可以和松江大仓桥(长49.3米宽约3米高约8米)对比一下。松江大仓桥实际上也是五孔大石桥,这里一共是92级台阶,走在上面感觉比放生桥陡多了。
放生桥,在我看来这是朱家角的灵魂,每一次走上这座高大的五孔石桥,总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另外我还特别喜欢那几棵长在桥墩石头上的石榴树,它们和石桥一起经风历雨,陪伴多年,因为有了这些石榴树的陪伴,放生桥显得既沧桑又深情。
放生桥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 。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放生桥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其设计与构造上可见一斑。放生桥为五孔石拱桥,而非平桥或单孔石拱桥,作为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联拱大桥,称为”沪上第一桥”。全长70.8米,宽5.8米,结构精巧,形状美观。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朱家角放生桥为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长的石拱桥,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古镇上的一个标志性古建筑,已被录入《上海之最》、《江南胜迹》、《中国名胜词典》。
放生桥还有很特别的一点就是这个桥基是木桩,很神奇吧?为何历经近500年依然保存完好,好像是应用到很奥妙的化学知识,用糯米加生石灰形成的保护膜不但防水还增强了粘合力。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那为什么要叫放生桥呢?因为这个桥本来就是性潮和尚化缘筹款所建。明远庵里有三个和尚其中一个就是性潮和尚,奉师父之命出外化缘准备做几件善事,性潮在外化缘,一去十年之久,终于筹到款回来,可惜师傅已经离开人世,性潮除了伤心外,更加想为老百姓做善事,经常在漕港边苦思冥想,估计那时没有桥,两岸往来只能依靠船只。性潮和尚就想到了建这么一座桥方便百姓来往。
因着这座桥有好几个神仙传说,一说性潮和尚造桥选址遇到神仙指点说“大师要造桥,功德大无边,桥桩要深打,芦生最为吉”而那片地当时并没有一根芦苇,那人对性潮说完这些后摸出一把红枣咀嚼一通后,吐出枣核扔进漕港,然后瞬间河里长出四片芦苇。因此性潮和尚认定此人为神仙,就在这里打上桥基,不过在安放刻有八条盘龙的龙门石时,居然放来放去放不下去,合来合去又合不拢。真是急煞众人,后来又来一白发银须老者说“若要龙门石合拢,除非要等马骑人来到”,众人皆不解,什么是马骑人呀,向来是人骑马哪有马骑人一说。正在为难之际,性潮和尚瞧见前方来了个掮着一只三脚木的汉子。性潮顿悟,三脚木就是三脚马,立马让众人此时合龙门石,众人终于把龙门石放到正确位置,只等那马骑人走到桥正中,用三脚马在龙门石上轻轻一敲,不偏不倚正正好落准。后来就演化出这个马骑人就是神仙铁拐李。
后来性潮和尚将桥下方里许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以谢造桥仙人之功德无量。并禁止渔人置网,在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日期,因此这座桥也就被称为了放生桥。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就是说这里有个渔夫捕鱼捕到了一条金色的鱼,传说是东海龙王的小公主,恰好观音菩萨路过这里,化为凡人让渔夫放了这鱼,渔夫得到点化修成了罗汉,后入于是在此建桥,起名放生桥。
有对联可概括:
云游僧,木鱼铜钵,集天下善缘,
终化得放生桥五孔,万里江归去;
茶居士,方桌圆凳,待人间苦旅,
全依凭临水楼四方,千秋人过往。
放生桥上石刻技艺也十分出色,
龙门石上镌有盘龙8条,
环绕明珠,形态逼真;
桥顶四角蹲着石狮4只,
仰头张嘴,栩栩如生。
中间有竹节望柱,
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
长方形板式桥栏,
四角方整,棱角分明。
桥的东面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
临水筑以石驳,凿以锁缆孔,
为舟楫停泊所用。
桥壁柱石上刻有清晰的楹联:
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
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
关于放生桥的知识简要介绍就是这些,如有不足和错漏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