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16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同志逝世了,当天联合国总部降半旗默哀,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在万千人民心中都是伟岸崇高、至高无上的。
作为毛主席最后一个厨师——程汝明深情回忆:毛主席的确是一个“凡人时代最不凡的人”。程汝明,山东莱州人,1954年来到毛主席身边,负责做好毛主席的饮食工作,自1958年进入中南海,一干便是十九年。
程汝明是难得的“中西全才”,做得一手好红案,又精通西餐,而这样的通才正是毛主席最喜欢的,从他对于“中西融合”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和主张中西体育思想融合创新就可见一斑。
毛主席
吃食朴素:爱吃烤玉米、武昌鱼
这位被誉为“国宝级烹饪大师”的厨艺高手,很长一段时间,在毛主席的厨房都只能说是“十八般武艺无处施展。”“他(毛主席)的饭菜实在是朴素。”程汝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毛主席是农民的儿子,在他幼时,吃食就与当地农民家庭无异,是一些很常见的乡野家常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更是两三馒头凑合一天,窝在图书馆不动摇。
再到了参加革命的那些岁月,秋收起义转战井冈山那段时间,毛主席下令官兵同灶,与战士们同喝一锅粥,同尝一盘菜,时刻警惕特殊化,这是毛主席心系战士,心系农民,心系群众的拳拳真心。
在1959-1961年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更是与全国老百姓一起吃苦,定下了有名的“三不原则”,“三不”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在自我苛刻的饮食把控下,由于长期营养不均衡,毛主席与受苦的千千万万农民一样得了浮肿病。
故此,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曾说:“主席显然不具备当美食家的潜质,也没有成为美食家的打算。”应他所说,毛主席一生都饮食朴素,带着浓厚的农民泥土气,他爱吃杂粮粗粮,喜欢吃烤玉米,烤红薯,芋头这类简单的小食。
最广为人知的应当是他在1958年总结的“养生十六字诀”——“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这大概是这位一生都为国家和人民操劳的老人享有82岁高寿的秘诀。
吴连登
但平凡人总有那么两口馋嘴的,毛主席并不是一位仙风道骨的养生型选手,作为湖南人,他嗜辣,曾和来访中国的苏联特使米高扬比赛吃辣椒,一口一个,轻松获胜。程汝明也深情回忆道:“年夜饭上少不了豆豉辣椒圈。”
此外,毛主席喜食素,常食素,但他并非不吃荤菜,红烧肉和武昌鱼是那清淡的餐桌上为数不多的浓墨重彩,但这也是在宴请朋友,逢年过节才会特意奉上的好菜。
程汝明后来笑谈满大街餐馆酒店里的“毛氏红烧肉”,说道:“(餐馆做的红烧肉)不算正宗,红烧肉不能用酱油炒的,要用糖炒出糖色,才是精髓所在。”这是江浙一带红烧肉的做法。
这样特意吩咐的烹饪方法,倒也不是因为毛主席嗜甜口或是什么怪癖,只因毛主席年少时曾经目睹过家中的酱油作坊在酿造酱油时,酱油缸上浮着星星点点的白蛆,白蛆正是天气炎热,酱油发酵所产生的,这给毛主席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并立誓再不吃酱油。
而武昌鱼一角,更是别有来头。武昌鱼声名大噪,正是始于毛主席所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据随行的湖北省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回忆,在毛主席来到武汉考察工作时,一行人上了“武康”轮轮渡,在轮渡上,毛主席尝过一盘清蒸武昌鱼之后,对这鲜嫩紧实的鱼肉赞不绝口,当即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这样的佳句,这更是让武昌鱼走向全国的一个金字招牌。一些口无遮拦的人曾作比“这不就是(皇上)微服私访之后,一举跃过龙门的武昌鱼吗?”
但即使是毛主席爱吃武昌鱼,在建国以后,生活水平相较于之前提高许多了,毛主席也时刻提着一颗忧患之心,不常吃,更叮嘱程汝明“不许蒸大鱼”。
这位自律简朴的领导人,一辈子心中只有人民,他解决了中国近7亿人的吃饭问题,他自己却吃饭不算规律,忙起来的时候一日两餐三餐都说不准。
经常一边吃饭一边看文件,食量不大,还时不时去询问秘书高智“你去看看我的伙食费超了没有?”还千叮万嘱,“超了就直说,不能叫当地补贴。”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意识,一顿饭,都凝聚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
你要是劝他保重身体,他反倒要教育你:“只吃对的,不吃贵的。”与你畅谈苦瓜能去火明目,五谷杂粮最为养胃……对比现在一些干部,出个公差动不动就大摆宴席,讲究排面,铺张浪费的行为,只能慨叹先人遗风难寻。
忧心操劳:晚年食欲下降
早年的毛主席,是一个能吃能喝,身体十分健康的革命领导者,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确实出现了许多老年性疾病。
1972年,毛主席的肺心病愈加严重,他大多数时间只能卧病在床,与之伴随的是视力的骤然下降,读书看报也只能让人在床侧朗读。这不禁让人怀念起那个73岁仍冬渡长江的健硕老人,伟人佝偻正如美人迟暮,江山疮痍一般令人心痛。
而晚年食欲大降,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除了岁月流逝不可挽之外,更多的是与他强烈的忧患心理相关,日日忧思,自然耗损心神。晚年,毛主席最为忧虑的莫过于“三面红旗”被否定以及接班人的选择考量。
“三面红旗”是毛主席用一生为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而焦心的彰显,虽然从今回首历史,可见这其中是存在错误的,但是这位老革命家,确实是将他的骨肉心魂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前有资本主义阵营的狼虎秃鹫,后有国内风波阵阵,一位年事已老的老父亲,怎么忍心在这般幽昧险隘的境地里,离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国而去呢?于是最令人着急的莫过于接班人位置的空悬。
时常想到此事,毛主席就不免长吁短叹,热泪横流,据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回忆,毛主席晚年常常让她为他朗读《枯树赋》,这篇出自南北朝庾信之手的长赋,共467字,字字饱含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深切的人生哀情。
当张玉凤读完一遍之后,毛主席微闭着眼,似乎在沉睡,又似乎在沉思,他让张玉凤“再读一遍吧。”
张玉凤
待到读完第二遍,他竟然说要背一遍,当时的主席已经卧病多时,口齿也已早不复当日清晰,声音也没有当年洪亮,但他竟是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昔年柳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张玉凤回忆道:“我读得很慢,主席侧耳听着,似乎在体味赋中所描述的情景,又似乎是在回味他一生走过的路。”常有学者解读,把“枯树”比作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可这枯树又何尝不是动荡一生的毛主席的真实写照呢?
从妹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两位胞弟和侄子的相继为革命牺牲,再到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而他的这些家人,遭受迫害时,最大的毛泽明时年47岁,最小的侄子毛楚雄不过19岁。
不仅是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他的家族,都在为了建国大业与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当暮年已至,回味起这些亲朋骨肉的牺牲,再联想起眼前的混沌局势,怎能不悲凉痛心?
更不论周总理的逝世。当毛主席听到这个噩耗之时,一向坚强的铁血战士,竟是掩面嚎啕大哭,这一哭,哭挚友别离,哭党政无人,哭无能为力。
但晚年的毛主席即便是流尽了眼泪,但他依然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抵御着衰老和病魔,开始听从保健医生的意见,甚至改变了年轻时喜食辣,重烟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他不愿意让身边的人与他沉浸在时刻担心死亡到来的提心吊胆之中,他幽默风趣,对那些大喊他“万岁”“万寿无疆”的言论很是反感,他曾说:“生死有命,什么万岁,人怎能活一万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毛主席对于江河湖泊,祖国山河的热爱在他的诗词文选之中处处可见,从喜欢吃鱼,泥鳅,黄鳝等水产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而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毛主席在81岁高龄仍坚持去了5次湖南省游泳馆游泳,当时身体状态较差的他对游泳、对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
尽管晚年体衰多病,但毛主席依然燃烧着不畏艰险,不惧苦难,逆流勇上的改革斗争精神,这是毛氏精神的真谛,也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