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因钢而立、因钢而兴,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素有“祖国钢都、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等美誉,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因市区南部一座形似马鞍的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东北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市。
鞍山地处辽东半岛中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10′?123°41′,北纬40°27′?41°34′之间,东西最宽133公里,南北最长175公里。鞍山是辽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沈阳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连接带,交通便捷,辽东半岛南北与东西交通大通道在此交汇,距大连港270公里,距桃仙国际空港90公里,距营口港100公里,鞍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地直飞航线。
鞍山总面积9255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3万户,户籍总人口3448万人,占总人口的502万人,占总人口的493万人,城镇人口1840万人。海城市人口1078万人,岫岩县人口506‰;死亡人口38719万人,死亡率116‰。
【民族】2017年,全市共有42个民族,即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水、纳西、土、达斡尔、仡佬、羌、撒拉、毛南、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拉祜族、哈萨克、高山、仫佬、阿昌、塔吉克、赫哲。其中少数民族41个,少数民族人口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
鞍山境内共有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中小河流66条。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条,为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洋河;流域面积1000-5000平方公里的中型河流2条,为海城河和哨子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小型河流59条。辽河系中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流经鞍山市境内的最大河流。
鞍山地处中纬度的松辽平原东南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剧烈的灾害性天气相对较少。鞍山所辖区域虽属同一气候带,但因地理环境(地形、地貌)不同各地气候有所差异。年均降水量为640?88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次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80℃,东部和东南部山区为6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50-2700小时。
鞍山市总人口35926%,下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以及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县(市)区共辖55个乡镇、61个街道、835个行政村、335个社区。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12大类33种矿产资源,菱镁、滑石等探明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开发利用矿种28种,其中优势矿产铁矿规模巨大,蕴藏量丰富,保有资源储量881亿吨,居全国首位,具世界优势;滑石多为高档滑石矿,质量上乘,驰名中外,资源潜力大,保有储量7646万吨,居全国首位;玉石主要产于岫岩地区,以质地细腻湿润、色泽艳丽、晶莹剔透而闻名遐迩,保有资源储量595万吨。
工业基础雄厚。2018年钢铁、菱镁、装备制造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的541%和476吨“玉石王”整体浮雕而成的玉佛,荣膺吉尼斯世界之最。汤岗子温泉疗养院是全国四大康复中心之一,汤岗子天然热矿泥被誉为“亚洲第一泥”。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鞍钢工业旅游,是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华宝玉之都岫岩,是中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和玉雕工艺品集散地,被中国矿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玉都”。
文化底蕴深厚。鞍山最早的文明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有确切文献记载始于战国时期的燕国,隶属于辽东郡。汉代开始土法冶铁,辽金进入极盛时期,冶铁文化历史久远。《鞍钢宪法》在我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80年代以西柳服装市场和南台箱包市场为代表的大市场,让海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市场经济的先锋。以海城高跷秧歌、岫岩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灿烂多彩,鞍山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省首位。鞍山是“评书之乡”,刘兰芳、单田芳等曲艺大师家喻户晓。鞍山是“国球之乡”,马龙、李晓霞、郭跃等组成的“鞍山军团”蜚声海内外。
辽阳市地图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512%,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发展动能不断集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三次产业保持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对外经贸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实现2855%。其中,出口1563%。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保持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实现1519%和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41%,存款余额增长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全市完成9301人脱贫、26个贫困村销号,至此全市8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