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1月5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五龙镇北部的岳王村却暖意融融,提前感受到了年的味道。这个小村子家家户户门口挂满了粉条,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根根白色的粉条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
村民刘云霞一边拨开晒干的粉条,一边把湿的粉条朝外拉,从左到右依次检查着粉条的晾晒程度,生怕它们粘连在一起。
“在我们这里,粉条是过年必须有的。从我记事起,冬天一到,村里家家户户门前就挂满了粉条。记忆中爷爷奶奶就会做手工粉条,爸爸妈妈这一辈继续做,现在流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每年马铃薯丰收后,我们留一些家里吃的,剩下的就全部做成粉条。”刘云霞说。
刘云霞家今冬一共做了600多斤马铃薯粉面的粉条,除了留一部分自家吃,其余的全部出售。“我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做粉条,随时做、随时卖,都是上门来收购,一斤十二三元。马上过年了,粉条需求量比较大,这几天晒的是最后一批,需要十天才能完全晒好,赶着年前也就卖完了。这个冬季能卖一万多元。”
五龙镇位于麦积区北部,海拔1600米左右,年降水量在500至600毫米,土质疏松,适合马铃薯种植,加上昼夜温差大,种植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非常适合做粉条。所以这里做粉条的历史已有上百年,而且许多人到现在还采用的是传统工艺。“做手工粉条得先把马铃薯洗净磨成粉面,再倒入水中搅拌,沉淀5遍后才可以放到木马勺里下粉,然后进行捞粉、盘粉、晾晒等。手工粉条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但粉条柔韧、透亮、耐泡,口感特别好!”刘云霞说。
目前,手工粉条已成为五龙镇富民产业的名片,深受消费者青睐,且享誉省内外。
有人在坚守传统工艺,也有人在创新。采访当日,五龙镇温家湾村的粉条加工作坊里热气腾腾,做粉条的机器轰隆隆地和粉、漏粉,滚烫的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儿,前来做粉条的农户们各司其职,捞粉、洗粉、晾挂,一派繁忙。
“多年来,这里方圆百里都有做手工粉条的习惯,但传统的手工粉条做起来特别累,而且得几户人家合伙在一起做。为了方便大家做粉条,我经过参观考察,2020年买了电动压面机、电动饸饹床,建起了粉条加工作坊,效率比纯手工提高了不少。进入腊月,加工粉条的人很多,我们一天能加工1200斤粉面。我们加工的粉条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纯马铃薯粉面,富含营养,筋道耐煮。” 温家湾村手工制作粉条的师傅温如西说。
温家湾村第一书记梁真勇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做粉条是温家湾村农户的传统。为了把这个产业做大,这几年镇上给农户配发优质马铃薯种子,提高马铃薯产量。冬天农户就把马铃薯做成粉条售卖。手工粉条本来就很受欢迎,帮扶单位同时也帮着农户销售,所以村里的粉条基本全部能销售完,村民们因此多了一项收入。
麦积区五龙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岳永春介绍,近些年,五龙镇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并且和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衔接,引进了农薯7号、青薯9号两个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马铃薯品种。目前,全镇28个村种植马铃薯达到6000余亩,亩产4000斤至5000斤,为粉条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