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战争年代,红安用铜锣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凝聚起军民一心打土豪分田地、翻身求解放的力量。
2018年,红安在全省率先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加剧,公共事务参与动力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城区,“城中村”环境脏乱差,“新市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
怎样才能更好满足群众更加多元多层次的美好生活期待,怎样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活力?
红安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从解决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做起,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用“共同缔造”解答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之问。
“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共同缔造”就如一面新时代的“铜锣”,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探索出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金钥匙”。
找到一把“金钥匙”
从贫困村到“明星村”,变化背后的密码,就是激发起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发掘出蕴藏在群众之中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红安人接触“共同缔造”,是从柏林寺试点开始的。
柏林寺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东北角,距镇区17公里,是浅丘陵山区,主要种水稻、红薯、花生,全村1600多人,60%以上在外务工,常住人口不足600人,且多为老人和小孩,其中65岁以上老人231人。
无特色资源,无优势产业,无青壮年劳力,属于典型的远郊型村庄。这样一个“三无”国家级贫困村,怎样才能脱贫、变美?
2017年,住建部在全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柏林寺村被列为首批四个试点单位之一。
2018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团队正式进驻柏林寺村。这个“高大上”的国家级规划团队,并不急于画图纸、出规划,而是从一家一户走访开始,村里建什么、怎么建,听听村民们怎么说。
柏林寺村中心的大塘黄格塆有一个臭水塘,最初的建议是:在上面建一座小桥,打造“小桥流水”景观。59岁的村民闵金花不同意:“我两个孙子经常在塘边玩,如果掉下去怎么办?再说,村里有条刘子河,河面上有小桥。我们不缺小桥流水,缺个跳舞的小广场。”规划师记下了她的意见。
立足于“多共谋、慢出图”的理念,走访足足两个月后,一套规划图才出炉。工作队将村民召集在图前:同意的地方,按红色图钉;不同意则按蓝色图钉。
根据大伙投票通过的规划,大塘黄格塆要拆除217间牛栏、猪圈和废弃房子,黄孝力家闲置的牛栏、柴房也在其列。“这是我家的财产,拆给集体修路、建广场,就变成公家的了。不能动!”他当场反对。
工作队和村委会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请他“先走出去看一看”。
2018年5月,全国有名的美丽乡村——河南郝堂村,迎来一批柏林寺村村民代表。“这个村子跟画儿一样美,难怪游客这么多!”黄孝力啧啧称赞。
回来后,黄孝力做起老伴的工作:“郝堂村建得美,那里家家出力,人人舒心。村里建百姓广场,全村都能受益,我们不能拖后腿。”
当“参与”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共建”的意识便悄无声息地开枝散叶。
自己动手,主动拆牛棚;修路占地,不要一分钱补偿;原来的臭水塘被填平,建成文化广场。
短短几个月,村民主动拆除柴房、牛棚337间,新建公厕16座,改造当家塘18口。柏林寺村拟建一套地下污水管网。几位做过泥瓦匠、木工的村民领头组建施工队,100多户村民参与土石方挖掘、排水管铺设,不拿一分钱酬劳。主管道由政府投入建设,连通各家的部分,村民自己投工投劳。“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干起来带劲!”村民黄忠华自豪地说。污水管网工程预算68万元,结果只花了32万元。
规划师从“专家”变成了“参谋”,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家园建设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社区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成了多方参与的“大合唱”。
2020年,柏林寺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发生巨变的,不仅是村庄的面貌,更是群众内心的主人翁意识和基层治理的内在机理。
柏林寺村有一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由村民捐资共建。幸福食堂由黄福和承包经营,村里75岁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免费,60岁至75岁的老人进餐一天只要5元。除了留守老人就餐,还承办村里的红白喜事,接待游客进餐,一年下来能赚四五万元。他说:“我们开始也不懂‘共同缔造’。近年来,大小事情一起商量、一起干,村里欢声笑语多了,来小河边拍抖音的游客越来越多。”
谁来使用“金钥匙”
让群众参与,是治理理念,更是治理实践。分类施策,为每一类群体搭建起有效的参与载体和平台,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柏林寺村内的变化,引起村外的广泛关注。
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也曾是重点贫困村。2019年初,小丰山村刚刚脱贫,“怎样像柏林寺村一样建设美丽乡村?”村支部书记周从贵是个女能人,她到柏林寺村考察发现:柏林寺村交通和产业条件不如小丰山,但村容整洁,村民都自觉维护卫生,老人和小孩其乐融融。
位于1000亩荷花中的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通过村民共建共治,村里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小丰山村户籍人员900多人,常住人口400人左右,其中有130多名妇女劳动力。
“必须将她们组织起来,让每个人在组织中找到位置、发挥作用。”周从贵和驻村工作队筹措资金,建成29座蔬菜大棚。村里组建小丰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脱贫户也作为社员。脱贫户李春尧率先承包2座大棚,2019年增收4万多元。剩下的大棚很快被留守妇女承包。
如今,“脱贫娘子军”将蔬菜大棚经营得有条有理,蔬菜产业成为小丰山村支柱产业。去年,小丰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5亩的低洼地,地里有226座坟和部分菜园,生活垃圾往里面倾倒,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今年初,县政府决定,将这块低洼地征收平整,建一个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便民中心。
便民中心规划建一个停车场、一个口袋公园和一个农贸市场。土地由政府划拨,土地平整由政府负责,停车场和口袋公园由政府投资,农贸市场由村集体负责建设和运营。
3月以来,3组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全组56户246位村民,每人以5000元入股,共筹资123万元,参与建设农贸市场。7月3日,3组村民选出7人成立股东委员会,监管资金、建设、招商等。
“集资建农贸市场,可以方便村民和小区居民,将来会有分红,自己老了也多个保障。”村民秦小兵全家4口人,经济比较困难,也筹齐2万元送到会计处。7月20日,123万元全部到账。目前,农贸市场正在建设,预计10月投入使用。
“红安风俗,祖坟不能轻易动。但是这一次,群众在3天之内就将226座坟全部迁完了。”3组组长王世贵说,“关键是实行了共建共享。”
共同缔造,“缔造”了整洁亮丽的共同家园,也“缔造”了互帮互助的共同精神。
擦亮这把“金钥匙”
从“点”上试点,到“面”上推开,“共同缔造”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造盆景”,而是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说,“共同缔造”首先要党建引领。在农村,红安以塆组为单元,建立“1+4+N”的组织机制。“1”是基层党组织,“4”指的是村组理事会、村监事会、村经济合作社、专项责任组,而“N”则表示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队、铜锣联防队等,普通党员、乡贤能人和普通群众都参与进来。
在柏林寺试点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和理事会总结出“五步三类工作法”,“五步”即:意见商讨—绘制初稿—审图讨论—意见整合—方案确定。“三类”即村民们完成苗木种植、农户庭院改造、垃圾分类、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古井改造、打米广场建设等节点改造;自家宅屋由村民自筹资金、自主选择、自行栽植;村落责任区靠公共环境资金以奖代补,房前屋后分配到户,村民负责栽种管护。
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红安县坚持“先动手不空手”“干得好的给得多”的原则,设立1400万元共同缔造专项资金,对想干愿干干得好的村,实行“以奖代补”。3年来,该县争取各级资金7亿多元向共同缔造试点村倾斜,撬动乡村建设由简单“输血”到自我“造血”。
住建部专家、红安县副县长丁洪建说:“这些做法,改变‘大包大揽’方式,统筹用好政府、社会、群众的资源和力量,实现低投入见成效、花小钱办实事。”
红安县政府办公室干部吴黎明认为,“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需要产业发展来支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市场主体有持续的收益,美好家园才能持续维护,才能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前,红安正实施乡村振兴配套提升工程,为20个示范村庄配套旅游道路(风景道、绿道和步道)、生态停车场等,推动服务、资源、平台“下沉”,通过产业链集聚资源要素。
从“指导员”到“辅导员”,从自上而下的“单打独斗”到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党委政府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共同缔造是一个内生过程,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刘堂军说,实践证明,这把“金钥匙”可以有效解决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基层建设资金不够、基层党组织弱化等难题,使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真正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项探索远未结束,但只要找准方向,用准方法,肯定可以事半功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卢平川 胡琼瑶 李琼 柯利华 吴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