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一只大熊猫在树上休息(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2020年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发现了兰科植物新种卧龙无柱兰(左上);2021年1月2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岩羊(左下);2021年8月1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右)。 新华社发
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这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除了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是一个被誉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经过几代人科学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万物生灵,美美与共。如今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熊猫王国的“重生”
93岁的胡锦矗被称为“熊猫专家”,他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时光倒回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赠两只大熊猫,全世界迅速掀起一股“熊猫热”。而作为大熊猫的故乡,中国对自己“国宝”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却不甚了解。
很快,胡锦矗受命牵头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靠着两条腿、一个望远镜,调查队开始翻山钻林。经过4年半的艰苦野外调查,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从野外监测到个体精细化管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了智慧与青春。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2016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川陕甘三省,总面积约27%的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然而,这个山区小县曾高度依赖以粗放开采和简单加工为主的煤矿和花岗石板材(石头)、林木采伐(木头)、小水电(水头)“三头经济”。“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曾高达70%。
“靠山吃山”的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荥经县委书记古玉军介绍,近年来,全县筹集资金近10亿元,关闭了140多个矿山、小水电站和小木材、小石材加工厂,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建材、森林康养度假、绿色有机农业转型发展。如今,“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已降到10%。
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是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郭红梅是从宜宾嫁到发展村的媳妇,她和丈夫是村里第一批开“农家乐”的。经过不断扩建升级,他们的“农家乐”已有22间客房,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在紧邻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落衣沟村,当地建立“社区滚动发展基金”反哺村民,先后组建社区经济联合社、养蜂专业合作社和水果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符合保护要求的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共享绿色家园
有了国家公园的庇护,大熊猫频繁出没如今成了“不是新闻的新闻”。雪豹、亚洲黑熊、毛冠鹿、红腹角雉也有“出镜”。巴朗山雪莲、长芒凤仙花等植物新种也陆续被发现。
享受到生态红利的村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开始自发加入保护的队伍。
5月10日,四川茂县凤仪镇茶山村72岁的村民余家华刚参加完最新一次巡护。他说,趁现在还走得动,就多上几次九顶山。
九顶山区域处在岷山山系龙门山脉的中部,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大熊猫得以繁衍至今。然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九顶山上几万亩植被被破坏,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曾经是猎人的余家华和弟弟放下猎枪,开始巡山反盗猎。拆除钢丝绳套,宣传保护,上山巡护……从1995年开始,他们自发干了27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有一个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村民们成立巡护队,定期巡护保护小区内约3万亩林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认为,从碎片化栖息地到整体的国家公园,从“九龙治水”到统一管理,大熊猫的保护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折射出我国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新华社记者 杨三军 张海磊 余里
(据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