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东湖孝廉文化研学线路】第四站:南少林寺)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孝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渗透到每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对孕育和睦家风、和谐民风、清明政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弘扬孝廉文化,涵养政德清风,丰泽区纪委监委、区教育局、区社科联、东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精心打造了:东湖亭--二公亭--苏氏家庙--急公尚义坊--南少林寺--七里庵的“孝廉文化研学线路”,将泉州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优良的传统风尚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教育性传承,让活泼泼的孝廉文化基因,融入到新时代人们的血脉之中,化为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九九八年到泉州少林寺调研时提出:“作为祖国灿烂文化的一块瑰宝,以南少林武术为载体的南少林文化,千百年薪传不衰,融入了泉州民俗民风,丰富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而且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延伸而远播海内外,成为海外乡亲与祖国联系的一条感情纽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泉州市要继续弘扬南少林文化,推进侨乡的新一轮创业。”

泉州南少林寺坐落于清源山东麓,寺宇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相传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僧之一的智空和尚所建。千多年来,南少林寺经历三兴三废,几经修缮,现在的寺宇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由海内外华侨于原址上捐建而成。

泉州少林寺全景鸟瞰图

爱国护民

十三僧救唐王

相传当年李世民征伐王世充,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武功高强,将李世民困住。少林寺武僧在昙宗的带领下,击败了王仁则,救出了李世民。十三僧之首的昙宗和尚被李世民封为大将军,而其余十二僧则不愿入朝为官,选择了云游四海。

故老相传,泉州少林寺是十三僧之一智空所建。智空,字道广,其入闽为闽武僧之始,传十二门徒,有力能擒虎、善挟千斤之鼎者,有能执千斤之弩、能舞百节链锤、飞行迅速者……

练武抗倭

明·洪武十年(1377年),(德化)玄妙观法本(宋末千僧抗元后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龄百三十有五矣,劝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泉州)少林寺。僧人传技击于泉南。嘉靖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武保家卫国。

回传棍术

明代时,东南沿海常受倭寇侵害,军民奋起抵抗,涌现出许多抗倭好汉、民族英雄。最有名的是“俞龙戚虎”:俞是俞大猷,戚是戚继光。

1561年,俞大猷路过河南嵩山,想起恩师所传的少林棍术出自嵩山少林寺,饮水思源,便往少林寺拜候。众武僧与俞大猷演练切磋少林棍术之后,口服心服,恳请俞大猷传授棍术。少林寺挑选了两个条件最好的武僧(宗擎、普从),跟着俞大猷南下,随军学艺。

俞大猷的棍法集合了阵上交锋的百战经验,十分注重实用。宗擎和普从一直跟了俞大猷3年,把少林棍术基本学会了。俞大猷见他们技艺已成,就让他们回少林寺将棍法回传众僧,“俞大猷回传少林棍”成了武林佳话。


薪火相传

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定改为泉州南少林。

南北少林寺都几经劫难,却长兴不衰,及至今日风靡全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世代传承的少林精神。

少林精神除了宗教文化之外,更内蕴着济世利人的道德规范、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净恬淡的精神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等,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对于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张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录:少林寺《门风堂规》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

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

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

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

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

农禅立寺为根本,医禅济世救穷困;

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

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泉州少林寺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刺桐路924号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东来顺(百年东来顺如何“打升级”)
下一篇: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今起改造,未来变身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