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山亭区西集镇大龙窝村东,一座精致的八角碑亭拔地而起,一通雕龙祖碑赫然屹立亭内,碑面“孙二公讳文哲德配秦氏孺人之墓”十四个颜体大字苍劲有力。碑亭前,几名长者焚香燃烛,肃然叩拜,正在为峄阳牛山孙氏二支二房柏山东门十一世文哲公举行简单的树碑祭祖仪式。
峄阳牛山孙氏二支二房柏山东门十一世文哲公碑亭
峄阳牛山孙氏为鲁南地区名门望族。始祖泗公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平阳(今临汾)迁居峄县西姜家营,后居牛山镇(今周营镇牛山村)。二世名贵,三世名圯,皆单传。圯生二子,长子孙逵,次子孙真。逵生七子,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父子八人皆勤劳能干,乐于助人,行侠仗义,被乡里誉为“父子八杰”。次子孙真,年轻时迁居宿州,为牛山孙氏南族始祖。
从始祖泗公起,峄阳牛山孙氏就形成了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的良好家风。至六世时,牛山孙氏家族人丁兴旺,家业繁盛。传至八世,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分别迁往鲁南苏北各地。
峄阳牛山孙氏宗祠大门
二支二房七世成仁公,为五世大京公之孙,六世沼公之子。明朝未年,携家从牛山始迁陈庄湖(今枣庄陈湖),后迁初头埠(今朱子埠)。据《峄阳牛山孙氏家世考》记载,成仁公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生子戊寅。清顺治七年(1650年),父子北山为贼为害。后据考证,父子虽然遇害,但害未及死,二支二房从此在峄北山区繁衍生息下来。
戊寅子三,长子世祯,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迁黄庄。次子智,随父迁滕东沙冯村。智生三子,长子再,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初头埠迁柏山;次子庭琚,后人由沙冯迁陈楼;三子庭瑶,为柏山东门十一世文哲公之父。
新立文哲公碑
文哲公于清朝末年,由柏山迁居西集大龙窝村,至今已三百多年,族众约二千余人。后人主要分布在西集前后伏、卢山口、冯庄、南庄,山亭胡沃、东江、库山头、老牛口、马头、官庄以及中陈郝、桑村、庄里等地,
为缅怀先祖,垂范后人,近年来,在十六世茂东、十七世景田等人的倡导下,柏山东门文哲公部分后人踊跃捐资八万余元,在大龙窝村祖茔重新修整了祖林,订制了碑亭和祖碑。原定于4月3日清明节前举行隆重的拜碑祭祖仪式,但由于疫情原因,为避免人员聚集,祭祖仪式取消,只是在3月31日树碑的当天,几名参与树碑整林的族人举行了简单的拜碑仪式。
六修峄阳牛山孙氏族谱
清明时节祭祖拜碑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此次祭祖仪式虽然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宏大的场面,但在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简单的祭祀仪式更体现了全体族人慎终追远、感恩祖先之心。在祭祖拜碑的同时,族人们也都期盼着山河无恙,岁月静好,疫情能够早日结束,大家尽快过上平静、祥和、自由、安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