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房(该不该为出嫁女儿留一间房?亲子关系的裂痕,有时是家长亲手造成)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莫言《晚熟的人》这本书当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得到了许多女性朋友的共鸣,他说:“在女人结婚后你才会发现,原来女孩子长大是没有家的,在娘家成了客人,在婆家却成了外人。”

都说女子本弱,或迟或早地要走向婚姻的殿堂,而所谓的娘家,不过是女孩子成长路上渐行渐远地一处落脚点罢了。

但正是这一处有关“家”和亲情的念想,构成了出嫁的女儿和父母之间感情维系的纽带,就像是手中牵动的那根风筝线。

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多远、无论经历了多少的风浪,终归是有一处栖身之地,有一扇永远向女儿敞开的回家的大门。

但偏偏总有一些思想陈旧迂腐的长辈,他们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生的孩子也不跟自己的姓,所以就想要把已经成家的女儿从自己的家庭关系里面摘出去,将婚后的女儿看作是外人,甚至连一间原本就是由女儿居住的房间都不肯留下。

我在大学时期的好友婷婷家中本来是四居室的布局,一直到她嫁人之间,都保持着父母一间房、弟弟一间和自己一间,还有一间空房的居住状态。

但就在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她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房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衣柜、书桌、墙上自己的照片、甚至读书期间所获得荣誉和奖状都离奇消失了,她一问才知道,是弟媳感觉她的孩子大了。

原本杂物间已经不足够放下多余的东西,从而将婷婷的房间也堆满了杂物,父母对此的态度也是不置可否,这一切都在清晰地向婷婷传达着一个信息:你已经不是这间屋子的主人了,这里已经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

这让婷婷感觉到分外地难过和悲伤,毕竟谁被像丧家之犬一样赶了出去,心情都不会好过。

但其实从一家人的角度来看,婷婷家人类似的做法真的正确么,又或者说,真的是有必要的么。中国式文化环境之下的家庭,是否女儿就永远都是家中的局外人,连争取家中一席之地的话语权都没有。

在传统中国式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似乎已经习惯了接受忽视和伤害,在部分父母眼中,儿子可以起到为家庭传宗接代的作用,而女儿生出来的孩子却是别姓,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放任女儿在成年之后自生自灭。

这种糟粕的思想传统由来已久,在中国式父母的脑海当中很难拔除,而这本质上是一种内心极度自私的外化表现。

中国式父母对女儿贯穿整个成长过程的排挤,毁掉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本该独立、熠熠生辉的女性,更是一整个家庭。

而通过默示的方式将出嫁的女儿蛮横地从家中赶出去,对儿子和女儿的区别对待,将会在女儿的心中留下一个难以打开的死结。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传统中国式家庭当中这种对家庭成员的排斥和厌弃心理,将会直接通过代际传递到下一代,女儿会因为家中的哥哥或者是弟弟夺走了来自于父母的、本属于自己的大多数的爱而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行为,对女孩内心所造成的情感障碍几乎是不可逆且影响深重的。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不鲜见。之前一度爆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当中,苏明玉作为家中的小女儿,虽然经常受到两个哥哥的欺负,但是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苏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明玉本来有着考上清华的实力,却因为母亲要求她报考免费师范生而不得不放弃的梦想。

更为过分的是,为了给大哥苏明哲留学海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母亲将明玉在家中的房子卖了出去。

有些时候,别看只是小小的一间房,却有可能将女儿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直接割裂开来,这间房在女儿出嫁之后究竟留还是不留,其中的差异对孩子内心的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

在一些较为明智的父母的心中,无论女儿是否嫁人,都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永远是女儿的避风港,永远都有她的一个位置。

对于拥有这样父母的女孩来说,她们是幸运的,她将会拥有在外打拼的勇气和永远不屈于人下的底气。

- The End -

作者 | 孙荣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汇丰银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下一篇:浅水湾浴场(洗海澡啦!秦皇岛24个海水浴场清爽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