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鼓池塘神庙(马耳他|马耳他巨石庙历史文化以及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它位于散布在马耳他内陆和沿海岛屿上。约建于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2500 年。也是比金字塔还古老的宗教建筑,马耳他巨石文化遗迹。

1神庙的取材和建造过程

马尔他的神庙修建多数是就地取材,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石材:坚硬的珊瑚岩和柔软的海底软泥。前者较难加工,但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其天然缝隙,选取建筑所需的石材,而且坚固异常,能耐风化侵蚀。海底软泥则用于做内墙,可以进行精细加工,还能雕造壮观、丰富的浅浮雕。据考证,海底软泥是古人用鹿角镐和木楔子挖取的。神庙的建造者们非常清楚,两种材料有截然不同的特性。所以,他们一般选择坚硬的珊瑚岩做外墙,以抵御风雨的侵蚀。有些神庙的外墙上,巨大的珊瑚石块被小心翼翼地接合在一起,神庙里再用海底软泥制成内墙。还有的神庙的墙壁由内外两面成形的石块组成,泥土及碎石填充其中。偶尔在墙壁里还有小型空间或壁龛。建墙用的有些石头也是从远处运来的,但不管怎样,建筑者还是偏爱当地的材料。建筑者将个别重达 20吨的巨石从几千米外的采矿场运到建筑工地,需要用到木滑板和支架。在一些殿庙遗址附近,发现了被丢在一边的石球,在把巨石安放到位的过程中,这些石球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考证,大石块很可能是用绳捆扛抬的方法搬运到位的。许多石块在中段开槽,以方便木杠卡住并使其不再滑动。用绳索捆扎石块,一般都穿过石块里的 V形孔洞,然后再捆扎起来施工。神庙的地面一般铺着碎石灰石做成的灰泥层。

有一类神庙的布局是围绕一条中轴线展开的,这条轴线从入口处的巨石牌坊一直通到庙后部顶端的壁龛。庙里有祭坛、石屏、壁龛,以及用海底软泥制成的石板门槛,其上刻有连续不断的螺旋纹或其他浮雕图形。有些石墙面上作为装饰背景用的圆形坑是用三叉钻挖成的。有些神庙附近不产海底软泥,古人便用黏土抹在粗糙的珊瑚岩石块上,使其具有平滑的表面。然后在它的上面涂上一层白色的灰泥,最后再用深红颜色粉刷。在一些庙里,内墙的上层往里倾斜,上面一般都盖有木制平顶和夯实的黏土。有几座庙之间的缺口内有一道石砌楼梯,可以通向屋顶。

3蒙娜亚德拉神庙

马耳他的另一巨石建筑——蒙娜亚德拉神庙又被称为“太阳神”庙。一个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耳他绘图员仔细地测量了这座神庙后发现,这座神庙实际上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太阳钟。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的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等一年内主要节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从太阳光线与祭坛的关系推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这座神庙是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离现在已经 12万年以前,神庙的建造者们居然能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神豆腐(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神豆腐 曾被点为“贡品”)
下一篇:北京送机(免费接送高考生,北京这支车队坚持15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