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川流不息的盛泽舜湖路上,你也许会听到有人问:“倷阿记得格格地方老底子是啥艾桥?”
▲盛泽舜湖中路今貌
▲盛泽舜湖中路今貌
盛泽的舜湖路(原盛泽大街)先前是一条市河,自明代以来,日中为市,舟楫塞港。中心市河两岸,是盛泽最繁华的南、北大街商业区。老盛泽人上街购物不是到“花园脚下(花园街)”,就是“大街朗”(盛泽南、北大街)。
▲民国初期的盛泽地图
盛泽市河上自东向西,有着七座桥,是哪七座呢,请听音频。
▲《唱唱市河七堍桥》
东庙桥(亦称庙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东庙桥
七座桥中,最东面的是东庙桥(亦称庙桥),是七桥中的老大,始建于西晋泰始五年(269年),还是吴江境内有史料记载的最古老的桥梁。可是,从我懂事起(20世纪60年代初),古老的东庙石桥已经拆除(1962年),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平式梁桥,改名为东新桥,但盛泽人仍旧称之为东庙桥。桥面宽阔平坦,白天桥上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入夜还有卖宵夜的摊子驻足,有卖糖粥、油煎豆腐干、小馄饨、扎团等等,挂在摊主担子上的油灯若明若暗,远远望去也是一道不错的夜景。
▲盛泽东庙桥老桥(摄于1940年代)
每日清晨三四点钟,桥堍东南脚下的得雨楼茶楼喝早茶的客人陆续入座,与得雨楼一弄之隔的张万源糕团店也早已开张,水糕、团子、还有盛泽特有的盘龙糕(芯)等等正冒着热气等待吃客。围绕东庙桥的点心铺、糕饼店有好几家,除了张万源,桥西南面还有大饼店,在桥西北面隔着东庙还有一家四时春饮食店,那里的汤包、烧麦特好吃。那些会做生意的店老板会早早叫伙计给吃早茶的朋友送去美味的早点。茶客们讲这样的早茶叫做“早上皮包水”,与“晚上水包皮”(孵混堂淴浴)一样要紧。
▲1966年游行队伍通过盛泽东新桥(东庙桥),桥旁的高楼是得雨楼茶楼,写有“毛主席万岁”标语的是张万源糕
到1965年,堪称盛泽城隍庙或玄妙观的东庙也被拆除,但“东庙桥头”仍旧是盛泽人心目中最热闹、最繁华之地。如果两个盛泽人寻相骂,常常会冒出一句“吾俚两家头一道到东庙桥头去讲讲清爽”(到东庙桥头请人评评理),足见东庙桥在盛泽人心中的位置。
龄嘉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龄嘉桥
往西就是龄嘉桥,我小辰光读书经常走过龄嘉桥,桥北面有一条弄堂叫卜家弄,是因明代先贤卜舜年故居所在处而得名。卜家弄北大街口有两家店,一东一西,东面的是王鼎兴酱鸭店,出品的酱鸭外观油旺晶亮,皮色酱红,肉质细腻,软硬适中,从前绸行中人以酱鸭馈送客人,使汪鼎兴更享盛名。如果哪一天长辈交代到王鼎兴去斩三角洋钿酱鸭,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夜饭有得吃好小菜了。西面的糖果店叫谷香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糖果肉(花生仁炒熟了外面用白糖包裹着)又甜又香,往往一粒果肉送进嘴里后,手指还要在嘴里吮吸好一会,生怕手指上有甜味遗留。龄嘉桥堍南大街上有一家供销社废品收购站,鹅毛鸭毛甲鱼壳、废铜烂铁旧纸头……等等,凡是可利用的废品都收购,当时的口号就是“废物利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在大家都不富裕的年代,能将废品换回几个零钱,绝对可以改善一下全家的伙食,家长还会奖赏一点零花钱给小孩,真是一举多得。
登春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登春桥
再往西就是登春桥,这是一座石板铁栏的梁桥。桥北堍就是盛泽著名的丝绸公所——培元公所,建造于1897年。民国元年(1912年)盛泽绸业界人士集资创办私立盛泽绸业小学设在公所之内。1943年,私立盛湖初级中学(盛泽中学前身)创立之初也设于此。培元公所前有一石板广场,盛泽人称之为“绸业公所场朗厢”。可以这么说,培元公所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盛泽这个水乡丝绸重镇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盛泽镇乃至吴江县一些重大的活动都在此举行。如盛泽镇抗美援朝大游行、盛泽镇庆祝国庆十周年大型展览等等,我小学时代第一次参加演样板戏演出也是在此。桥堍南有一家大饼店,专做长大饼,我上小学时经常早早到店里排队购买,带上两只又香又脆的长大饼到学校,给我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对于长大饼,我真是又爱又恨,我上幼儿园时,因为在课上偷吃长大饼被老师抓到,结果使我失去成为第一批少先队员的宝贵机会。
▲盛泽镇抗美援朝大游行(培元公所广场)
▲1959年盛泽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型展览会大门(原培元公所)
新春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新春桥
在盛泽市河的中间位置,20世纪60年代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新式平桥,取名“新春桥”。新春桥是当时盛泽的交通枢纽要道,市河南面的工厂和单位,如果要将生产产品或原料设备通过公路运输,那就要用板车先运到新马路(现舜新北路),再用汽车往外运(进来就逆向运输),所以当年盛泽有一家负责镇内搬运业务单位——盛泽装卸社。
善嘉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善嘉桥
明末,盛泽的绸市盛极一时,出现了“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明周灿诗句)的盛况,而市河上的善嘉桥一带就是明清时期盛泽绸市的中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我的孩童时期,善嘉桥一带早已没有了当年绸市的热闹,因为两岸基本都是民居,倒也显得一派古朴、明静和幽雅,沿河的下滩房子在1958年拆除,因而看上去不那么狭窄,在我的印象中有点象南浔百间楼的风格。当年家父是整个盛泽镇粮食代销店的总经理。当时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居民的口粮标准根据各人的年龄、工作种类等因素确定,然后凭购粮本和粮票到指定的粮食代销店购买。善嘉桥南面有一家粮食代销店,父亲有时候在那里上班,当店里需要新仓库(盛泽镇粮食总仓库)驳米的时候,我就乘坐在驳米船上看风景,船儿从善嘉桥下出发一路向西,穿过西庙桥、观音桥(开源桥)……
盛泽善家桥及市河(照片摄于1970年代初)
盛泽善家桥及市河(照片摄于1970年代初)
驳米船第一个经过的是盛泽书场,在善嘉桥的北面,这里以前是建于清光绪26年(1900)的登椿园书场,20世纪50年代改建后名盛泽书场,有四百余只座位。文革开始后基本不说书了,经常举行一些会议、群众文艺演出,我中、小学时代就在那里登台演出过。到1980年代,盛泽书场拆除。
西庙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西庙桥
船向西就是西庙桥了,那时候的西庙已拆除,里面改成粮库,只剩下一个改建过的大门。门东边有一个消防间,盛泽人称之为“龙房”,里面有一部“洋龙”(抬式消防泵)。小百喜(小孩)最盼望的是年夜脚边西庙门口的爆米花摊子,那是西庙最热闹的时分,大人领着小百喜排队等候爆米花,随着一声声“响来!”“嘭!”一阵硝烟般的蒸汽飘过,爆好的米花、年糕片、玉米花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小百喜们眉开眼笑,过新年的小物事(零食)着杠(着落)带。
▲盛泽西庙(照片摄于1960年代)
观音桥
▲盛泽乡土风情画家庄子明先生所画的观音桥
船儿再摇过去就是观音桥了,每次过观音桥,父亲都会告诉我,观音桥对着南、北观音弄,北观音弄底头有一所闻名盛泽的小学——荡口街小学(观音弄小学)。荡小的前身是创始于1907年的明德小学。人民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是该校的校友。所以,现在这里成了程开甲小学实验校区。
▲1995年程开甲在母校盛泽镇观音弄小学
过了观音桥在市河的北侧,有一座西式红砖楼房,楼的南侧跨街而立,东西两头砖砌拱劵,颇为洋气,这里就是创建于1915年的盛泽首家电厂。这在当时的水乡小镇里头,可算得上是凤毛麟角,鹤立鸡群。电厂的建成,使许多盛泽家庭用上了点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推进盛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于1915年的盛泽电厂大门
盛泽市河从东到西大约只有一华里长,却处处闪耀着丝绸古镇的光彩。然而,这段市河日益成为交通的障碍。市河岸边车水马龙,街道显得更加狭窄。上下班高峰期间,这里经常发生“肠梗阻”,市河成了盛泽发展的“累赘”。
▲盛泽灯光球场大门
▲用市河驳岸石条建成的灯光球场墙体
1972年9月20日开始,盛泽镇将西庙以东的市河填平。1976年继续将西段市河填平,建成全长870米,宽16米的盛泽大街(现舜湖中路)。市河两边的驳岸,青条石和花岗石相间,足证是清代修过的明代遗物,在苏州也不多见,而所有的这些石条当时都用来修建盛泽灯光球场。
▲市河填掉后建成的盛泽大街鸟瞰
盛泽市河与市河上建造于不同年代、美若彩虹的七座桥从此消失,成了每一位老盛泽人心中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风景。
附音频内容:
唱唱市河七堍(座)桥
(盛泽语新儿歌)
说盛泽,唱盛泽,
盛泽是个好地方;
当年市河七堍桥,
好比彩虹河面降;
顶顶东面东庙桥,
东庙得雨桥两旁;
紧接下来龄嘉桥
桥顶两边石椅靠;
石板铁栏登春桥,
培元公所铁对好;
大街当中新春桥,
水泥大桥是新造;
再往西面善嘉桥,
斜对道路叫新街(咾);
西庙铁对西庙桥,
桥顶看戏更清爽;
最最西面观音桥,
对牢南北两弄堂;
说盛泽,唱盛泽,
盛泽是个好地方。
盛泽人么真要好,
欢迎侪家到盛泽来白相跑一跑。
(注:侪念作sai,全部、都的意思)
本文作者:吴粮钢
责任编辑:王来刚、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陆寿康、吴粮钢及馆藏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