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道教名山,崂山的翠林深谷中,风格简朴、古拙的青砖灰瓦,隐逸了道家各派各支的众多宫观庵堂。这些建筑,最早可上溯到两汉,最迟延续到明末清初,很多遗迹甚至留存到了解放前夕。崂山道教的兴盛顶峰,当属明清时期,延续了数百年,各派系支脉百花齐放,香火旺盛,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也保存了道家各派的思想精髓,崂山功不可没。
宗教与政治密不可分,清代民初,封建大统结束,襁褓中的民国政权遏制不住军阀纷争,崂山道家由此失去了稳定的政治基础,加上各类社会因素和侵华战争的冲击破坏,日寇于1938年至1943年间多次对崂山道教庙宇进行武装“扫荡”、轰炸,上世纪十年间又遭人为破坏,崂山道家终于走向衰败没落。曾经显赫一时的宫观被破坏殆尽,收藏古物荡然无存。
太清宫
太清在崂山宝珠山下,俗称为“下宫”,与上清相对称,在崂山诸宫观中规模最大。元代大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太清宫建造于宋代太祖建隆元年(960),出自“华盖真人”刘若拙之手,而它的草创可上溯之西汉建元年间的张廉夫三官庵。
太清宫鼎盛时,有三进三院三殿的典型道家格局,殿阁房舍240余间,建筑面积2500平米,占地达到30000平米,可见规模之大。直到解放前,太清宫还存有房舍150余间,并有供养香火的田产600余亩,分散在李村、即墨和崂山王哥庄等地,另外还有林场3处,庙产可谓丰厚。
1943年,日军在太清湾小码头登陆,掠走太清宫大量文物。太清宫的重创,应当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宫中原有10余名留守道人、工人,全部被还俗或遣散原籍,宫中旧藏碑刻、神像被毁,供奉法器、道家经卷以及历代文物被烧毁丢弃,宫观殿宇、房舍被部队接管得以保存。侥幸明刻《道藏》由于抢出及时,免于毁弃,如今存放于青岛市博物馆。
至八十年代,地方重新接管,修缮房舍,重筑神像,请回匡常修、孙真淳等崂山道士,并于1981年重阳当日,举行神像开光大典。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太平宫
太平宫,又称“太平兴国院”,在崂山东岸仰口湾西上苑山南坡,因修造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得名。太平兴国院,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修造的道场,大金政权时期更名“太平宫”,此后历经数百年,多次重修扩建,规模日隆。清代嘉庆时期,在此修行的道士达到40人之多,庙产130余亩。
青岛解放时,太平宫旧貌尚存,有留守道人8名、杂工7人,并有庙产70亩。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经历最后一次修缮,不久即遭重创。宫观重光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到1992年正式作为景点景区对外开放参观。
上清宫
上清宫在崂山八水河上游昆仑山南侧高坡,按照道家典籍《云笈七签》载,“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因此上清宫也称“上宫”。上宫的修造,也在宋代初年,与华盖真人有关。
此后千年时光,上清宫历经三次毁灭三次重建,分别是宋末倾覆,元代大德年间重修,此次重修有《重修上清宫碑记》;明代中期复毁败落,隆庆年间由道士孙玄清重修;清代末年,因山洪暴发再毁,华楼宫道士刘本荣主持重建。
最终的上清宫,有房舍28间,建筑面积500平米,占地1500平米,前后两进结构,后殿有左右配殿,还有偏院,属全真道华山派。当年丘处机、刘处玄、李志明等高道在此论经讲法,宫南500米处,还有邱祖衣冠冢。
解放前夕,上清宫已经衰败不堪,1956年当地政府曾拨款修缮,建筑面积恢复为390平米,接近原先格局水平。六十年代,宫中塑像、石碑被毁,元代大德年间珍贵文物《重修上清宫碑记》被砸仅剩负碑残石,邱祖衣冠冢破坏仅剩遗迹,旧藏经卷文物不知去向。留守道人被遣散农村,房舍庙产由崂山林场使用。直到1991年,地方政府复建后重新开放。
百福庵
百福庵旧称“百佛庵”,因庵中曾有石洞,供奉有百佛神像而得名,在城阳区惜福镇铁骑山之南。创建于宋代宣和年间,相传有明末双妃逃难于此,在庵中隐居,留下娘娘洞遗迹。清代道士蒋清山由马山迁来此处修行,更名百福庵,属全真教龙门派。
百福庵在崂山诸宫观之北,环境清幽,以外山派道乐闻名,山门向东,有前后两院。1942年,侵华时期此地曾作为地方抗日力量的据点,被日军飞机轰炸,原48间房舍中损毁9间(一说15间)。全庵占地面积约3400平米,建筑面积600平米,解放前夕有留守道人6人,庙产600亩。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庵内旧藏神像、供奉法器全部被损毁丢弃,据说蒋清山道长与城阳洼里胡氏名儒,被称为“陆地神仙”的胡峄阳较厚,庵中曾收藏有胡峄阳画像及手杖等物,悉数不知去向。百福庵殿堂所有装饰配件被拆解,门窗被拆除取走。1984年复建后,百福庵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明霞洞
明霞洞与上清宫毗邻,在宫北玄武峰下,天然石洞约10平米,内高可立人,冬暖夏凉,相传有道士张三丰、孙紫阳等在此修行。《胶澳志》记载明霞洞附属庙宇修建于大金大定二年(1162),洞名据说是邱祖亲笔,书于大安三年(1211)。明清两代,僧道皆有在此修行者。
明霞洞右侧庙宇,原名斗母宫,系全真教金山派祖庭,地位不凡,传全真道士李志明在此居住,明代以后更名为明霞洞。宫观至清代末年,建筑面积200平米,占地2000平米,房舍32间,清初康熙年间崂山暴雨,山石坍塌,明霞洞大半陷于土中,明霞洞附属庙宇中观音殿被毁。
青岛解放时,明霞洞已遭废弃,1956年经历修复,六十年代归属药材公司使用,1982年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九十年代回归道教协会修缮,恢复房舍30间,建筑面积344平米。
童真宫
又名“童公祠”、“通真宫”,在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南,传为东汉末年修造,为纪念地方名士童恢,作为祠堂使用。大元皇庆二年(1313),全真教华山派道士改为宫观,更名“通真宫”,前后两院结构,大部分建筑在祠堂东部,有彩绘描述“童恢训虎”故事及童公生平,另存有清代乾隆、道光年间两通《童公碑》,后院有童公衣冠冢。
童公祠全部房舍有36间,占地2000平米,建筑面积500平米,宫中多有花木,旧历十一月二十一日为童公生辰庙会,是地方周围乡民著名庙会之一。六十年代宫观被毁,收藏文物、法器悉数不存,神像被砸毁,仅有部分房舍留存至今。
明道观
明道观在崂山招风岭,海拔约700米,是崂山众道观中海拔最高者,观西有“挂日峰”、东有“观日峰”,东南方500米处,即棋盘石,东北200米处,有唐代药师孙昙石刻遗存。据传明道观始建于唐代,是道士孙昙在崂山采药炼丹之山房,现存建筑则是清代白云洞、明霞洞等地道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创建。
道观属全真教金山派,占地面积1380多平米,分为东西二院,光绪年间臻于鼎盛,有道士18名,房舍32间,建筑面积380平米,庙产160多亩。1939年被日军烧毁,后逐步修复。青岛解放前夕,尚有道士5人。
1956年,地方政府曾拨款修缮。十年中,观内的塑像、经卷、字画等全被破坏无存,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据《崂山志》载,院外井旁千年银杏树下,原存一块石碑,系清代乾隆四十年刻立,内容为“莱州府护持庙林”之用。这块碑在“文革”期间,被砸成两截,后用水泥粘合,如今石碑不知尚在原处否。
神清宫
神清宫在大崂村南芙蓉峰下,创建于北宋元祐年间,也是邱祖的留足栖身之地,根据碑刻记载,至少有明万历十三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民国十二年三次大的修缮,据记载,现在的沧口飞机场用地,也是当年神清宫的庙产,除此还有大片山林土地,可见其藏富之巨。只是历经侵华战争和后期浩劫,庙产和山林均不复存在。
二次入侵青岛时,日本人遭遇“青保会”抵抗,为了加强对地方武装的打击,曾在多处设置军事据点,其中就有神清宫,同时在西边的灰牛石村建造炮楼,这一部分日军被青保会端了窝,日本人一怒之下,炸毁了神清宫部分庙舍及附属钟鼓楼。
解放初期,神清宫残址还有三个道士留守,直到十年时期,当地公社强征剩余庙舍创办学校,道士被遣散,观内仅存塑像、供器被丢弃损毁。之后不久,院内树木也被砍伐殆尽,大殿也被拆除,作为建筑材料挪作他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处变为采石场,遗址环境被彻底破坏。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崂山仰口湾刁龙嘴村西,海拔400米,初建于大唐天宝二年(743),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米,房舍24间,属道教全真教金山派。白云洞地处偏僻,当时需要从青岛市区乘船,到太清小码头,然后走山路才能到达。
白云洞题额是清朝后期翰林尹琅若所书,白云洞附近有“白云为家”石刻,传为道士田白云所书,右侧石壁有抹除痕迹,据说是时任国民政府青岛代市长李先良,于抗战胜利后所书,纪念当时市政府迁址华严寺、白云洞作为迎宾馆的往事,十年时期被损毁。
抗战时期,白云洞曾经作为青保武装力量的后勤补给和武器工厂,抗日战争期间,崂山各道教庙殿的道士积极支持抗日军民的抗日斗争。1939年,日寇为清剿地方武装力量,对崂山多处庙宇进行“扫荡”,白云洞道士被残酷屠杀6人,殿阁全部焚毁不存,收藏文物全部掠走,从此香火断绝。至今,白云洞尚在封闭状态,谢绝游客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