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佐明
故乡,多么亲切的称谓。每次回到故乡,我总有一种眼眶湿润的感觉。虽然故乡生态环境并不美,甚至资源贫匮的矗立在江汉湖区边陲之地,但她有一古老而又神秘的名字:垌塚,让人难以忘却
初识“垌塚”二字,是在儿时随三哥到应城胡家堂姐家走亲戚,在同兴集看到一栋公社式房屋建筑,其院墙有两页铁大门,上面镶嵌着“垌塚道班”四个红色大字,似乎喻意已进入垌塚地界。其独特的地名让儿时的我印象深刻,甚至心里嘀咕“垌塚”地名的稀奇,至今记忆犹新,也不知此处建筑变迁否?
然而步入少年求学年代,就读“垌土中中学”时,却发现的“塚”字变成了“土中”字,虽然让我一时迷惑,但也有一种莫名的快意,觉得故乡远离“冢”,情理之中。
进入新时代,故乡发展与时俱进,孝仙高速路公路恰似一条长龙,伴着车水马龙的汽笛声从故乡门前呼啸而过,改变了故乡人的出行。但那高高矗立着在高速路口处“垌冢”站名,却让人惊讶,小儿科的错别字“冢”,终于定格在故乡土地上。莫道政府有意无意之功!看来故乡古镇,也的确以坟为名。虽然“塚”和“冢”网谱意思相同,但故乡历史文化的传承不能盲目篡改,甚至有责任坚守。
追溯垌塚地名,千年历史与坟墓相联。其一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兵败赤壁后,曾在此作伪冢;其二这里有一座楚国宫女墓,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打到此地,挖冢开棺,墓中碑文,记载为楚王宫妃葬于此;其三是南宋进士垌夫,卒后葬于此地的垌夫之冢,简称垌冢。
综其纷说,我更倾向于垌夫之冢,据同治年间《汉川县志》记载,古镇在明代以前称乌林,明末改名垌夫镇,后改名垌冢镇。但都源于这里有好几个古代冢群,在我的记忆中至少有三个,分布在古镇周边。原“垌塚小学”操场西边就有一个,底座为方形,为带有花纹的青砖砌成,底座上封土堆为圆形,垌塚小学建成后,把封土堆略为平整,就形成了一个土台,学校在操场集合时,此土台就成了主席台。每天早操时,老师就在土台上带学生做操。此冢朝东有一墓门,已经打开了,往里看有许多碎砖。听小哥说,他小时还进去过,里面有金杯牙筷等许多宝物,均已被盗走了。另外在古镇西边蔡家大塆附近等处也有几个古冢。
沧海桑田,时景变迁。这些让人谈坟色变的古冢,都慢慢地消失在建国后风起云涌时代步伐中。徒然留下了“汉川赤璧”,乌林古堤、镇北曹操庙,尸骨台等等与曹操相关联,及“赤壁大战”有可能发生在垌冢附近的美好传说。不过无论哪种说法成立与否,垌塚的历史都将是悠久的。史书上称,垌塚在古代称"人烟辐辏,双阜竦峙",是一处人口稠密,车水马龙的地方,并有两座很高的士冢。故清代汉川邑人成吟齐七律,形容了垌塚的景象:
玉氮江东已式微,香魂不返旧宫闺;
空山马鬣无穹恨,秋雨秋风泣楚妃;
荒原秋草路层层,古迹苍茫威废兴;
肠断楚宫金粉尽,何人错认魏西陵。
作为历史有载的冢仅以上两例,至于垌塚是否还有其他古冢,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发掘,由于时过境迁,城乡建设及地理变化的原因,考古工作者没有找到埋葬宫女的那两座大窑和垌夫之冢,而于1986年在垌冢镇旗杆村,发现一处古代墓地,出土一批唐代文物,其中青铜曲边花鸟纹镜一件,权且作为垌冢有冢的见证吧!
2020.12.10
垌冢镇怎么读 | 垌冢镇属于哪个县 |
垌冢镇的由来 | 汉川垌冢镇 |
垌冢镇邮编 | 垌冢镇镇长 |
垌冢镇拼音 | 垌冢镇卫生院 |
垌冢镇派出所电话 | 垌冢镇五一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