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个城门位置
清代武昌城有9座城门,沿长江边分布,从北到南顺时针方向分别是武胜门、忠孝门、宾阳门、中和门、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9座城门中的中和门,因纪念武昌起义,而被冠名为起义门,现在武昌火车站附近。
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方便交通,在宾阳、中和二门间增设通湘门,所以有时也会看到武昌十座城门的说法。
武昌城的门是谁修的
明:朱桢所修。在明朝以前,武昌的规模不大。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将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将武昌赐予他作为封地。朱桢到了武昌后,扎根于此,悉心经营。武昌的规模随即变得越来越大。为了保护武昌,朱桢及其后代在武昌筑起了一道全长约10公里的城墙,分别是武胜门、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起义门)、宾阳门、忠孝门。
首义门牌子为啥摘了
因为需要重新装修。
首义门,位于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古城门,民国以前称“中和门”。
它的幸存得益于辛亥革命首义之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后,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易名“首义门”被保存下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见证,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上海洪门历史
洪门,源于明未清初,具浓厚的祕密性及革命性,洪门的形成非同凡响,从汉留,天地会,平抚西鲁之乱,火烧少林寺,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伟大的洪门革命志士,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其忠义精神,史不绝书。洪门忠义精神永不褪色,忠义是世界华人的心灵桥梁,华人祖国认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