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1901(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准奏在济南创建的官立山东大学堂,简称山东大学堂,首任校长周学熙。1904年学校更名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再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4年停办。学校停办后,部分师生转入清末民初陆续成立的山东省立法政、农业、商业、工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
1926年山东省教育厅将山东省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王寿彭任校长,1928年学校停办。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1951年3月华东大学由济南迁至青岛与山东大学合并办理,仍称山东大学。学校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地质矿物学系、水产学系、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农艺学系、园艺学系、病虫害学系、政治学系、艺术学系等18个系,医学院不分系。
1961年学校复归教育部领导,成为部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并实行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51年3月学校建立了党组和党委,1952年10月党组与党委合并为山东大学党委,至1966年华岗、晁哲甫、成仿吾等先后任党委书记。
1970年9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批转《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历史、外文四系迁往曲阜与原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山东大学,张国中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夏仪廷任党委书记,学校下设政史、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六个系;生物系迁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化学、电子、光学(新建)五个系留在济南改建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由国防工办管理,负责培训国防工业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学校设自控(数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子五个系,1970年至1972年陈超任校革委会主任、刘守敬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2年至1974年华山任校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1974年至1978年华山、董文升先后任校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和整顿,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山东大学又复归国家教育部领导,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威海建立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所以文史见长,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都取得长足发展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并已进入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2000年7月,教育部决定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同时撤销原三校的建制。
山东大学沿革图
本全宗共有各类档案47576卷。其中党政管理档案10432卷,教学档案9978卷,科学研究档案2730卷,外事档案2464卷,基建档案577卷,出版档案1863卷,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档案99卷,仪器设备档案1108卷,财会档案11160卷,其中二级财务核算单位财会档案2688卷,人事档案7165卷;录音、录像档案834盒,照片3761张,(2000年统计)。
1981年以后在加强党政管理档案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科技档案(科学研究档案、基建档案、大型仪器设备档案、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档案)、教学档案、会计档案、外事档案、出版档案。另外还建立了声像档案、人物档案。并对学校各类档案进行综合管理。
学校自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发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
1973年以后,学校先后六次对会计档案进行了价值鉴定,对1966年至1984年期间超过保管期限,确无保存价值的10974卷会计档案进行了销毁。
学校陆续编辑出版了《山东大学校史》(1901-1966)、《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0)、《山东大学大事记》(1901—1991)、《山东大学英才录》、《山东大学教授名录》、《山东大学校友通讯录》、《山东大学校友名人录》、《山东大学科研成果汇编》、《山东大学学位论文题录》(第一辑、第二辑)、《山东大学规章制度选编》、《山东大学组织机构沿革》等编研成果。此外还汇编了《山东大学科技档案目录》(一、二、三期)、《山东大学校史资料》(1—9期)、《山东大学历届党代会简介》、《山东大学副处级以上干部任职情况表》、《山东大学基础数字汇集》等参考资料。
全宗内档案情况的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