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于《用点心·中国点心太棒了!》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5月出版
[ Fancy pastry ]
花糕
如糕,
传统说的花糕,红绿冬瓜糖点缀一下,就已经够妖娆,可算糕中西门、金莲;有玫瑰、桂花、松花之类就更不得了,足以荣登花魁宝座。
清代也不一定行,袁枚这个大吃货,月饼只认刘方伯月饼和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他有一句盛赞月饼的话,“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工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白话文总结一下,就是全手工的花月饼好吃。
名称:松花糕
江南春的老板告诉我:杭州人说起来,吃松花粉是可以消炎的(有利肠胃)。松花糕用米粉做的,甜度会稍微高一点,但还是很受欢迎,因为松花粉如果没有甜味搭配,会不好吃。
名称:枣花酥
采芝斋的枣花酥属于经典,外面的皮酥酥脆脆的,里面的枣泥口感很浓,卖了很多年了。“采芝斋”那是二十年前在杭州能找到最多糕团的地方。过年前,家里总要带着我来这里买采芝斋的西瓜子,而我偏对这里的糖果茶食更迷恋,哭哭闹闹吃了个遍。
品牌:采芝斋
其实,淮扬的花糕才是真正的活色生香,从明清“船宴”开始发端,那美感早胜过臆想中西门庆的床。阿城老师去威尼斯时随身带了一本《扬州画舫录》,这东方威尼斯的浪漫与情志都飞去意大利了。
那时候,糕点才有机会最后升华成“养眼”的类型。和我一样酷爱杭州的明末大才子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的“山楂饤”、“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和“带骨鲍螺”,其实是花式糕点精致分类的最实在佐证。第一个山楂饤,是用来祭祀或者观赏的。古代人在糕这件事上,仪式感强。后来,当年给神吃的“山楂饤”与人吃的“山楂糕”合体,我大胆猜测,京八件里重要一味就是由此而拉,通常以山楂锅盔的质朴面貌示人,最多顶上胭脂红印一朵小花,表示内藏春意。苏州的山楂糕直接脱掉了盔甲,方方红艳的山楂糕活像胭脂冻。可见做糕这件事上,南方要奔放得多。
苏州人可能只是回眸一笑:“我们历史长,是分清清楚楚的。”传统苏州糖年糕,就有白糖桂花糖年糕和红糖年糕两种,猪油年糕一般是大块,有玫瑰、薄荷、枣泥、水晶四种。常见的就红的玫瑰味,绿的是薄荷味,表面再撒一点桂花,好似《红楼梦》里的怡红快绿。制作时要拌上提前腌制三天以上的糖板油,让糖分完全渗透进板油里,这样一口咬下年糕才能从灵魂深处发出那句:真香!
品牌:江南春
农历十一月(冬至节),苏州小孩子和整个江南一样吃冬至团子。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年),小小孩子能吃到一块猪油糕,那就是天堂。可是再心急,那猪油年糕也不能生吃,猪油丁是腌制好的生板油,所以猪油年糕属于半成品。那是一块看起来最不花,其实最花的糕,里面可都是猪油花!将猪油年糕切成片。一种吃法就是将鸡蛋打散,年糕上淋一层鸡蛋液,用锅煎着吃。另一种吃法是裹着春卷皮煎。苏州人年初一这天下午的点心总有煎年糕,还可以用春卷皮子包着猪油年糕,在油锅里炸至外脆里糯。放入不同口味的猪油年糕,就有了薄荷味和玫瑰味的春卷。桂花圆子、赤豆圆子、酒酸圈子等等都是配角。
江南人虽然喜甜好糯,玩起花样来,也是字字玑珠。“南派”糕点的始祖,其实指的就是苏州,关于糕点,苏州人花得一丝不苟,严格遵循着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规律,养生不敢说,养心这层面上至少名字不是“美意”,就是“彩头”。清代宫廷大画师徐扬笔下的《姑苏繁华图》,可见苏州花糕的讲究,他们更喜欢按照特殊习俗来吃糕送糕,“状元香糕”这种名目就说得明明白白了。而画中,木渎斜桥边有一家茶食店,悬着“乳酪酥”、“桂花露”、“玉露霜”、“状元糕”、“太史饼(又称太师饼)”五块招牌,一种糕一个“专门店”,可见发达。
苏州还有一种“撑腰糕”有意思,长者吃的,糯米粉蒸的,比糖年糕瘦长。“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说的就是二月初二的“油煎年糕”。苏州老人家买撑腰糕,一般到万福兴、黄天源等百年老店。清代的蔡云在《吴歈》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花”在春花一样预示着生命的力量,“撑腰糕”当然有资格被列入春令进补的名单里。
品牌:江南春 如果非得说一个时令的花糕,那“荷花糕”只能算一半,并不一定夏天吃,只是一般专给老幼吃的。我看食用方法是用凉开水(或直饮水)浸泡至荷花糕化开。我上锅隔水蒸,没有看见糕糊呈荷花状铺开,但反正是糊里糊涂了,只能脑补“荷塘月色”。 名称:荷花糕 名称:定胜糕 “江南春”的定胜糕上面印的字是书法“寿”与“鼎”的结合(上面对应“鼎”字,下面对应“寿”字),既保留古意,又有美学上的创新。 幸福,在糕点上,也不能比较。 而高中之后,《山家清供》里宋代官僚贵人家食品大耐糕就比较受欢迎:“大李子,生者,去皮剜核,以白梅、甘草汤焯过,用蜜和松子肉、榄仁(去皮)、核桃肉(去皮)、瓜仁铲碎,填之满,入小甑蒸熟,谓耐糕也。非熟,则损脾。” 花样点心从苏州传到杭州,就比较接近清·朱彝尊《食宪鴻秘》的风格。譬如他写到玫瑰餠,并不是像现在云南的玫瑰花饼那么多糖浆的,“玫瑰捣去汁,用滓入白糖,模饼。玫瑰与桂花去汁而香不散,他花不薇、菊花及叶俱可去汁。桂花饼同此法。” 名称:玫瑰鲜花饼 采芝斋的玫瑰鲜花饼,饼馅本身的含水量比较低,比较干。但是花瓣就是很纯的,很多,没有多少糖浆。口味比较清淡,很适合我们这种怕甜的人吃。 品牌:采芝斋 咸口的荷叶酥,有一点点芝麻花生香,满满怀旧感,但仍然“花”得淳朴。青黄不接的时候,新一代花样糕点宗师横空出世,于是杭州“知味观”的声名鹊起,猫耳朵、荷花酥、龙井茶酥…成为新宠,也成为非遗。 听那故事,甚至能闻到林和靖家的梅花香。“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迭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馀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Food Bless You! 《神一样的餐桌》制片人
说明书里说“然后根据口味,拌入肉末,鱼蓉、胡萝卜泥等即可食用”。一看我下牛肉的量,就知道是超龄婴儿荷花糕。这道超百年历史的杭州点心,比想象中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