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可订阅哦!
潍坊又称鸢都、潍都,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和艺术特色,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世界。
01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潍坊风筝真正开始兴盛并走向民间。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据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的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
这一时期,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为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记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潍坊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将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诗人郭麟对其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真实描写:
一百四日小寒食,
冶游步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
乱草新来春燕多。
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潍坊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世界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风筝走向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02
潍坊风筝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种类。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也已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
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潍坊风筝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其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飞禽、鱼虾、文玩器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此外,风筝艺人还把以上题材绘成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
潍坊风筝的扎制博采众家之长,“龙头蜈蚣”、“仙鹤童子”、“雷震子”、“麻姑献寿”等已成为潍坊风筝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气韵。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手牵引线,或在山地,或在平原,或在白沙无际的海滩前后奔跑,身体得到锻炼,眼睛得到休息,气血也为之畅达。
03
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四种技艺来具体表现的。
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
风筝架子多种多样,扎法各有千秋,风筝艺人一般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和拍子风筝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变化,扎制各种风筝。
糊风筝的纸一般使用矾绢、薄绸等,可依风筝形式确定。例如,糊蜻蜒风筝时用绢,因为绢比纸的透明度好,制成的蜻蜒翅膀更栩栩如生;糊龙青鱼尾部时用绸,因为风筝放飞时迎风抖动,肖似鱼尾。
糊风筝时,先比着架子剪纸,纸比架子稍大些,边缘部分剪开一些口子,在边缘涂抹浆糊后,依次把剪开的边缘糊在纸条上。
潍坊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色彩搭配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其线条粗犷,色彩以红、黄、兰三色为基础色,重笔浓抹,色调明快浑朴,在对称中达到强烈的美的视角效果。
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使用的各种附加物。
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小线”、“衣线”、“麻线”等;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旋转放线;风筝的附加物是放风筝时作游戏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风琴”、“锣鼓”等。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2022-07-25&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