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都、宝剑之邦—浙江龙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1.龙泉市简介
龙泉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丽水市代管,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邻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南连庆元县,北接遂昌县、松阳县,西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相连;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总面积304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龙泉辖4个街道、8个镇、7个乡;2022年末,户籍人口286572人。2022年,龙泉市地区生产总值170.32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10.6:35.0:54.4,2022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86亿元。
龙泉因剑得名,据《越绝书》记载:“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以“龙渊”剑名在欧冶子铸剑地设立“龙渊乡”。唐武德三年(620年),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避讳改名为剑川县。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龙泉县。庆元三年(1197年),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1990年12月26日,龙泉撤县设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龙泉县2000年7月19日,丽水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龙泉市由丽水市代管。
龙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态市和浙江省园林城市,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龙泉宝剑被誉为“剑中之魁”。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龙泉市地图
2.目标战略
2.1目标愿景
剑瓷之都,品质龙泉。活力之城、实力之城、魅力之城。
龙泉城市风光
2.2战略引领
“人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品质龙泉:以“人”为核心,建设勇立潮头、开放包容的活力之城;以“产”为关键,建设动能强劲、特色彰显的实力之城;以“城”为平台,建设宜业宜居、精美精致的魅力之城。
公园营城,建设一座魅力城市:扬剑瓷文化优势,共建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带;圈层联动,以国家公园塑造全域景群;山环水嵌,打造公园城区。
匠心筑城,建设一座活力城市:城乡一体,全面优化公共服务;青春气质,聚力提升城市“青和力”;风貌管控,打造古今相宜的文化名城。
智造兴城,建设一座实力城市:跨山统筹,问海借力,建设区域生态产业高地;龙庆联姻,空间整合,建设整装产业大平台。
2.3公园营城
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共建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带。以文化名城、生态名城两张金名片为引领,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百山祖国家公园,打造“剑魂瓷韵、国家公园”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融入区域共建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旅游带。
丽水市文化与旅游格局
绿核统领,联动圈层塑造全域景群:以国家公园为核心,以核心区最严格的保护,边缘区最有效的联动,辐射区最全域的带动为指引建立环国家公园产业带。构建“园、带、景群”的圈层式公园城市体系,创新景区与村庄居民点联动模式,建立景群-景区-景点三级联动体系,打造渔乐运动、红色文化、瓷韵乡愁三大景群。
龙泉国家公园圈示意图
山环水嵌,融景入城建设公园城市:根据自然山水走势和地形条件,打造纵横相连的山水通廊体系,沟通棋盘山绿心、天堂山绿心、豫章山绿心,龙泉溪及城市周边山体,将生态景观引入城市内部,塑造山水城相融的城市特色。构建由山体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生态田园及滨水开放空间节点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公园相连,塑城为景。
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示意图
2.4匠心筑城
2.4.1对话区域,提升剑瓷文化影响力
谋划千年水道:挖掘龙泉三江之源、海丝之路等线性文化联系基础,联动区域,共建千年水道。龙泉-杭州段:强调区域交通通联,文化名牌联营联建等;龙泉-温州段:实现旅游性通航,在节点设置综合文化码头。
龙泉县文化脉络示意图
构筑百里长廊:构筑龙泉市域百里长廊,打造一条文化主轴线,一条文化支线。文化主题分段:主轴自分为山水古窑文化段、国家公园门户段、龙泉剑瓷古城段和水下窑址花园段;支线分为不灭窑火传承段和青瓷小镇体验段。
龙泉溪文化主题分段示意图
2.4.2强化感知,塑造文化感知新路径
塑造绿水体验带+青山感知廊:塑造以“绿水体验带+青山感知廊”为骨架的龙泉中心城区文化感知新路径,将龙泉文化在空间上进行物化,强化文化的可感知性。以文化功能点、文化游线及公共艺术增强文化感知。
中心城区文化空间展示图
2.5智造兴城
接轨大湾区,推动制造业龙泉县升级:接轨大湾区,建立招商引资门类排序清单,深入实施“接沪融杭”发展战略,精准锁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放大龙泉制造业的核心优势,整体嵌入并提升区域价值链、产业链分工体系。
大湾区
飞地协作,创新产业落地模式:建立“杭沪孵化+龙泉制造”的“飞地”合作模式。紧密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动与余杭区、西湖区等产业平台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对接合作。探索“反飞地”的创新合作机制。依托大都市的人才资源、政策优势、技术咨询、咨询培训服务、创新氛围,解决龙泉目前创新要素不足制约产业转型的困境。
飞地协作
3.总体格局
3.1区域协同
落实一带三区,推动龙庆经典文创聚落区建设。落实丽水“一带三区”发展总体格局,打造龙泉-庆元经典文创聚落区,做强景龙庆城镇发展轴,金松龙城镇发展次轴,形成以百山祖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区。
与丽水市区域协同
3.2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统筹空间要素,体现全域分区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一园一带三景群”的总体格局。
一园:百山祖国家公园。
一带:瓯江山水诗之路。
三景群:瓷韵文化景群、红色文化景群、生态文化景群。
总体格局
3.3三条控制线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划定27.23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划定163.26万亩;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情况——划定4.96万亩。、
三条控制线
3.4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美丽花园
明晰“一园一脉,两屏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心”: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绿心;
“一脉”:瓯江水脉区域生态绿廊;
“两屏”:北部仙霞岭山脉生态屏障和南部洞宫山脉生态屏;
“多廊”:依托水系、林带等形成联系市域重要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
生态空间格局
精彩瓯江,最美自然人文游线。沿瓯江水系打造精彩瓯江魅力水廊,串联水系沿岸的山水林田自然景观和青瓷文化人文景观,建设水上游线,促建“最美瓯江源”生态绿廊,加快“两山转化”和共同富裕建设。
瓯江水系提升示意图
3.5农业空间:乡村振兴,魅力发展
构建“两区多片”的农业产业总体布局。
建设八都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和兰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引导“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建设绿色农业强市和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
农业空间格局
加快美丽乡村振兴发展。
建设一批景区村落:以龙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魅力景观村落为依托,加强村庄整治提升,完善服务设施,打造100个景区村落。
谋划一批乡村精品游线:以沿路、沿河、沿景区、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区域为布局,以景区村落为依托,进行美丽乡村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建设。
打造一批乡村魅力区:打造江浙之巅、红色记忆、畲乡风情、廊桥古镇、白云深处、驴友天堂、北城有戏等七个文化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发展片区。
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以彻底摆脱贫困、彻底远离危险、彻底恢复生态为导向推进“大搬快聚”,让高山远山的农民搬出大山,实现安居乐业、增收致富。
3.6优化城乡发展格局:集约高效,扩容提能
塑造“一主三副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龙泉城镇主中心。
三副:以安仁镇、八都镇、查田镇为市域城镇副中心。
一带:一条Y型中心城区-城镇联动发展带融合安仁-中心城区-锦溪-八都-竹垟-上垟-兰巨-查田-小梅。
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1+3+11”三级城镇规划体系等级。
中心城区:龙渊、剑池龙泉县、西街、塔石街道以及兰巨乡。
重点镇:安仁镇、八都镇、查田镇。
特色镇:上垟镇、屏南镇、锦溪镇、小梅镇、住龙镇、城北乡、龙南乡、竹垟乡、宝溪乡、岩樟乡、道太乡。
城镇等级体系
建设完善“1+3+X”产业平台,打造“万亩干亿”航母。
按照工业园区用地向园区集聚的原则,规划期内,以龙泉经济开发区和生态产业平台为主阵地,引进产业新动能;乡镇产业片区整合以安仁、八都、查田为主的产业平台。若干小微园为补充。
产业平台
4.支撑体系
4.1 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丽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融入丽水市 “两横两纵” 铁路网和“两环放射”的高速公路网体系;完善国省道,加快快速客运,建设美丽通道;打通出海大通道,加快通用机场建设,融入区域“1+4+4+N”机场体系。
丽水市域交通运输图
龙泉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布局。
航空:新建龙泉通用机场。
航道:规划瓯江7级航道。
铁路:规划温武高速铁路,远景预留金龙南铁路、丽南铁路。
公路:新建义龙庆高速公路、新建S209省道,改建G龙泉县528西街至小梅段、G322安仁至城区段、G322八都至城区段、S227上垟岙隧道段等。
龙泉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4.2构筑高标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营造覆盖全域的三级生活圈。
中心村生活圈:中心村为服务节点,5KM半径全覆盖,5~10分钟可达。
乡镇街道生活圈:13个镇区或乡集镇为服务节点,15分钟可达。
市域生活圈:中心城区、八都镇、安仁镇为服务节点,20KM半径全覆盖,30分钟可达。
4.3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核心的保护体系。
3个历史文化街区与3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91个文物保护单位点;11个历史文化名村、77个传统村落;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诸多古树名木。
历史文化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