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浅析《墨子》的“尚贤”思想与中国的尚贤文化(一项作业,已交))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摘要:“尚贤”是中国传统为政之道的核心标椎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崇贤士的传统。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尚贤”思想、以及隋唐之后的科举制等等,都证明了“尚贤”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角色之一。《墨子》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尚贤”文化的同时,对“尚贤”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为后世“尚贤”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墨子》、尚贤思想、尚贤文化、为政之道

“选贤任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深入人心的理念。中国早期的禅让制中,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看中了舜的贤能,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的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大禹治水有功,以禹为继承人。后又有商纣王昏庸无道,周武王诛伐纣王,得到天下贤士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胜利,建立西周。另外,《诗经·小雅·鹿鸣》有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诗以鹿起兴,言鹿得萍草为美食,呦呦相乎,呼唤其友的到来,来喻人君用美食、美乐、美酒款待贤者的到来,表达了君子求贤若渴,希望有明德的贤者来投靠自己的心情。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也针对尚贤提出自家观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每个人都应该向贤人学习,孟子亦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可谓悦贤乎?”;荀子在《君子》篇中谈到尚贤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礼记·大传》有言:“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举贤使能即尊崇推举有德之人,以实现政通人和。法家也主张用贤,慎到认为:“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即能治理国家的君主,并非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关键在于任贤使能。墨家亦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墨子·尚贤》集中体现了墨家的尚贤思想。

《墨子》在继承前人的“尚贤”思想的同时,对墨家的“尚贤”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与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尚贤”相结合,共同促进了春秋战国尚贤思潮的发展,并为后世的“尚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墨子》主要以为政之道为主题,提出了“亲士”、“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政治思想。其中,“尚贤”主要强调了墨家的用人原则,《墨子》在开篇之文“亲士”章即指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这反映了墨子对贤士的尊崇,与“尚贤”篇中的“尚 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相呼应,也引出了墨家强调的尚贤聚贤的重要性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首先,“尚贤”即尊重贤人,崇尚贤士。从选举贤君开始,《墨子》在“尚同”中指出“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以此可知,墨子鼓励世人推举贤者为君,墨子还在“尚同”篇指出“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为贤者,才可使天下大同。另外,墨子在“尚贤”篇指出:“贤良之士,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墨子认为,贤士是国家之珍,并且,贤良的多寡,决定国家治理情况的好坏,即“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又有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为证,墨子更加肯定了“尚贤”是为政之道的根本。况且,春秋时期,诸国混战,各个国家都是急需良才之时,然而许多国家却任人唯亲“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另外,他们却又懂得“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墨子认为这是“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其次,《墨子》指出何为贤者。从贤君说起,墨子认为贤君应该招贤纳士、明察左右、“染所当”、“兼爱天下之百姓”、“力时节,自养俭”、“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对于社稷良佐,墨子则提出了“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贤良之士,应德才兼备,有一技之长,能审听刑狱、处理政务;翻耕种植、多聚豆粟;做事能成、自守坚固……有一技之长者,不论阶级,不论出生,均为贤士!

另外,《墨子》提出待贤之道,提倡任人唯贤。“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善任贤良,对于贤士,理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的待贤之道既给了贤士机会,又赋予他们向前的动力;“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公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的“尚贤”打破等级阶级,体现了朴素的平等主义和劳动人民的希望。“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的“尚贤”为劳动人民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封建贵族的势力,对后世的“尚贤”文化冲破固化的阶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尚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尚贤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墨家的“尚贤”思想是尚贤文化在春秋混战的时代条件下的一种反映。而在后世,秦汉时期,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征辟制等选贤任能的选官制度;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曹操赤脚迎许攸等礼贤下士的尚贤者;隋唐以后,科举制体现“尚贤”,科举制扩宽了君主选择贤才的渠道,也为各阶层的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唐太宗面对贤才从谏如流,善用魏征等贤才,贞观之治流芳千古;朱元璋曾对吏部讲:“天下之务非贤不治,求贤之道非礼不行。”这应该是对求贤之道的最佳概括,对于贤者,人们以礼相待。贤者自身,各有成绩,有的贤者著书立说,有的贤者杀敌报国,有的贤者悬壶济世,有的贤者使国民觉醒。总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贤者,不同的贤者有不同的贡献。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尚贤常常体现在贤者能得到君王的重用,这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贤者的标椎常常受到君主专制、封建思想等等限制,因此会出现许多贤士壮志难酬,如韩愈曾作《马说》体现贤者被埋没的无奈,辛弃疾曾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另外,我国的科举取士,也埋没了一些其他方面有才能的贤者,如科举重诗文、重儒生、论政务,因此我国的贤才的成就常常取决于科举考试应试者的答题能力和官员的政绩,这样的选贤标准却造成了我国古代一些非科举考试的科目无人问津,忽视了一些其他擅长科学技术的人才,如,我国古代的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人才欠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科不在科举之内;另外,我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打压了经商人才;清朝末期,我国的“闭关锁国”限制了开眼看世界的人才,以至于到了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时候,我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凡此种种,都说明我国传统的“尚贤”思想受到一些制度的束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尚贤文化有过错,只能说明我们应全方面地重视人才,只要德才兼备,有一技之长,就应该受到尊重。而在当今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无论你擅长政务还是擅长科技研发,无论你喜欢工农业还是喜欢航空航天,无论你勤于总结理论还是勤于实践,无论你乐于剪视频还是乐于摄影,你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甚至你擅长讲故事都能获得人们的尊重,这就是当今时代的“尚贤”。当今的“尚贤”是对中国尚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传袭,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入了新的尚贤源泉。

中国的尚贤文化源远流长,并在时代的变化中不断完善,其中,墨家的尚贤思想全面而具有前瞻性。《墨子》在论证了尚贤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提出了“贤”的标准和待贤之道,反对任人唯亲,打破阶级限制,这给尚贤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后世尚贤文化的发展,对当今的尚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如今,我国的尚贤正体现了墨家的为政之道,首先,在当今的中国,尚贤文化得到足够的重视,它体现政治领域、经济、文化等领域。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途中,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等等,这就培养每个领域的贤者;再者,除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培养贤者,精神财富的创造也培养了了许多人才,如:中国诗词大赛给爱好诗词的贤才舞台;各地作家协会给爱好写作的贤才舞台,影视业给表演人才舞台……这些都体现了《墨子》对待贤士的态度即“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虽在农与公肆之人,有能则举止。”总之,尚贤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继承和发展尚贤文化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的支柱!

参考资料:《诗经》中的尚贤思想 梁文丽

先秦儒墨法三家“用贤”思想比较研究 毛国旭

《墨子·尚贤上中下》、《墨子·尚同》

《墨子·亲士》

《墨子·尚贤》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兴义景点(【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兴义:这样的冬天是真实存在的吗)
下一篇:郑州东站电话(20分钟一班,郑开公交今日起全面增加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