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代表着一处地理方位,同时也承载着某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基因,是一个地方发展变迁的缩影和见证。地名在变化中留存着地域的印记,积淀着历史的记忆,镌刻着时代演变的脚印,它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献资料。
惠山高新区(洛社镇)位于大运河畔,1600多年来,河水奔腾前行,为当地留下了瑰丽的文化富矿。据考证,洛社镇拥有自然村落约800个,这些村落或以聚居姓氏命名,或以历史由来命名,走近这些自然村落,你会发现这里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说和故事。
小编在此列举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落,以供大家鉴赏。
让村
让村是绿化村的一个自然村。相传该村习惯与外村人打架,天长日久,名声大震。见此情景,族长召开宗族会议,奉劝大家以谦让为好,由此得名“让村”。
五牧
五牧是双庙村的自然村落,比邻大运河。相传宋仁宗庆历年间,有浙江余杭籍进士强至在韩琦幕府,以诗文见称。强至有五子,皆好读书有文才,均在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皆出任郡牧,知名于时。于是,人们将强氏五郡牧出生之地称作“五牧”。
曹村
曹村是华圻村的自然村落,以前没有曹姓人家,北宋年间,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督师下江南,剿灭割据江南的南唐,曾在此驻军操练兵马。曹彬约束部下不妄杀一人、不妄取一物。后人为纪念他,就把这个地方取名曹村,并把他练兵处取名为曹公岸,曹彬放马处则取名为马池岸。
蟹虾尖
蟹虾尖是花苑村的自然村,该村因地形取名。据了解,该村周围河道密布,从空中俯视,犹如一只蟹虾,而在浜顶处又形成一只尖角,故命名为“蟹虾尖”。目前该村已经拆迁。
鹅子岸
鹅子岸是万马村的自然村,相传宋恭帝德佑元年,文天祥部将尹玉、麻士龙抗击元兵战死五牧,民间流传“尹玉战死彭郎村,麻士龙饿死鹅子岸”。鹅子岸和彭郎村(即彭村)都是五牧附近的村庄,麻士龙领兵在五牧与元兵作战,由于元兵人多马众,麻士龙的士兵伤亡很大,就率残兵五百余人,从运河岸边转战至附近的芦荡滩(在今鹅子岸村旁)坚持抵抗。这时在芦荡里的渔民们摇船出来支援,在元兵的重重围困下,麻士龙五百残兵与渔民们奋力抗战,最后粮尽,俱饿死在芦荡岸滩里。后来,人们便将此地命名“饿死岸”来纪念麻士龙及其他勇士,后“饿死岸”逐渐演变为“鹅子岸”。
马盘
马盘是万马村的自然村,相传在宋代,马盘四面环河,东起半夜滨、石渎河,南至大运河,西接万新河,北依大白荡,形如圆盘。这里原是一片草野,是放牛牧马的地方,故此得名“马盘”。马盘位于京杭大运河之畔,古时设有驿亭,来往官商都把马匹投放于此。运河北面有条南北向的小河,是供马匹饮水洗涮的地方,称为饮马漕,又称西马漕,遗址在曹巷西面。当年尹玉、麻士龙率军抵抗元兵,军队驻扎于马盘西马漕。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也曾驻军于此。明代无锡籍进士王永积和清代洛社张宝斋先后写有《洛社八景》诗文,其中均有一首名曰《马盘牧唱》。
黄金坝
黄金坝是秦巷村的自然村,村旁有一条小浜,解放前盗匪经常驾船来村里骚扰。为加以防卫,村民们在浜口修筑了一条可进出船只、又可随时关闭的大坝,为讨口彩,将之取名“黄金坝”。
因果岸
因果岸是杨西园村的自然村,曾名鹦哥岸。相传岸北万寿河桥畔,经常有一只鹦哥啼鸣,故称鹦哥岸,后来逐渐演变为“因果岸”。现因果岸已经拆迁。
兰溪岸
兰溪岸是镇北村的自然村,原名烂泥岸,相传元顺帝至正年间举人、平江路通判苏五兰,为避兵戈从五牧迁来,傍水筑室以居。苏五兰为烂泥岸苏氏之始迁祖,因其喜栽种兰花,烂泥岸遂改名为“兰溪岸”。
大街里、桥弄、影剧弄、工房弄
大街里、桥弄、影剧弄、工房弄均是六龙社区的街道、里弄名称,根据其地理位置或特征命名。“大街里”是明清及民国时期最繁华热闹的一条大街,故名大街里;正对着洛社大桥的一条街弄名为“桥弄”;洛社老戏馆(后原址翻建为洛社影剧院)旁的街弄称为“戏馆弄”(后改称“影剧弄”);洛社早期民族工业厂区有一条工人住房集中的街弄,取名为“工房弄”。
摇头浜
雅西社区原名浜口村,辖区有浜口自然村,在雅西社区和石塘湾社区交界处有一条通向大运河的河浜,名为“摇头浜”。关于摇头浜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紧靠摇头浜的运河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位千金小金,足不出户。小姐身居高楼,运河来往船只经过,其中一条船上有一名小伙子拥有一副好歌喉,每天唱着山歌,歌声飘到小姐家门前,引起小姐好奇之心。有一次,小姐早早起身,打开窗户,碰巧小伙子唱着歌驶着船只经过,小姐一看,对小伙子的容貌大失所望,只能无奈地摇摇头,重新关上窗户,摇头浜这河名也由此而来。
策划:惠山高新区(洛社镇)融媒体中心
文字:顾志萍
编辑:周雪
审核:陈军
发布:俞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