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通(旧貌新颜话上饶)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旧貌新颜话上饶

此文由“何义康”“金越”“金明”三位作者共同创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已授权上饶通门户网转载,如需他用需征得原作者同意,敬请知悉!↓↓↓

上篇

上饶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城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上饶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记录城市面貌大多只能在史志中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体现。

随着近代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为记录社会风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诸多原因,展现上饶城市面貌的老照片已十分稀少,因此这些黑白老照片显得格外珍贵。

何义康先生是著名摄影家,生于194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二级美术师、上饶市文联退休干部;1968年开始摄影创作,多年来有大量佳作入选各类展览并屡屡获奖。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讲学,为上饶社会各界、大专院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摄影讲座,培养了大量的摄影人才,为繁荣上饶市摄影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本人是何义康先生的关门弟子,经他授权首次将上饶市城区旧照公布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并根据何先生原来拍摄的机位拍摄了最新照片,以便朋友们对照怀旧。近些年来上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已然发生巨大变化。老照片上的建筑物大多已经消失,曾经的生活场景也一去不复返了。一些位置因城市建设等原因没法同机位拍摄,敬请读者谅解。

1970年建成的上饶火车站,拍摄时间大约是1984年。

上饶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浙赣铁路通车之时,于是上饶成为江西较早通铁路的城市。上饶站起初设施十分落后,只有简陋的站房上饶通和站台。1970年拆除了原有建筑,在原址上建起一座高三层的站房,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

上饶火车站站前广场,镜头中的人们大抵已步入老年了。当年站前广场十分拥挤,大多是平房。站前旅社、站前百货大楼等三四层高的楼房也算是当时的“高层建筑”了。

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火车站,2015年4月25日拍摄

上饶通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适应日益增加的客运需求,火车站再度改造,兴建起全新的站房。但由于2006年铁路北移,老火车站停止使用。曾经的火车站地块如今正在兴建大型城市综合体,这里显得杂乱而荒芜。不久以后,全新的面貌将会呈现。

提到上饶古城,上了年纪的人们难以忘记那老街。被人们称作下节街的这条并不宽阔的道路位于古城西门外,横穿饶城东西,旧名下西大街,建国后命名为信江路,文革中改称反帝路,1978年恢复信江路称谓。下节街历来是上饶商业贸易昌盛之地,其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街道两侧绵延不绝的老式“骑楼”,这些“骑楼”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一般为两至三层楼高。底层作为店铺门面,楼上用于起居生活,由于“骑楼”的独特构造,即使碰上阴雨天气,人们也不需打伞,能够自由地在店铺前穿行。旧时各地商贾往来云集,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街,的的确确可称得上是旧时上饶经济昌盛的"活化石"。

改革开放后,老街焕发了生机活力,成为个体户经营小商品集聚的街道,何先生所拍摄的这组照片就如实地反映了那时老街的真实面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下节街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别有风情的小骑楼被雷同"撞衫"的大楼所取代了,世居于此的人们离开了这里,邻居们带着老街的记忆分散到了饶城各处。虽然骑楼消失了、老街没有了,但下节街商贸繁盛的血脉却延续下来了,如今这里依旧人来人往,是城区十分重要的小商品批发街。

信江西路,1986年

信江西路,1986年

信江西路,1986年

2015年4月25日,信江西路西端接解放路

2015年4月,信江西路杨家石桥附近的小商品商铺

2015年4月25日,信江西路杨家石桥历史悠久,建于清朝中期,横跨于解放河上,并保存使用至今。

连接汪家园与市区渡口之间的浮桥被上饶人称为下浮桥,与之遥相呼应 的是位于南门口埠头的上浮桥。下浮桥作为沟通市区与汪家园的重要通道,在很长时间里发挥了极大作用。一只只小木船用铁链连接,铺上木板,便是一座轻便的浮桥了。每到信江涨水,浮桥便化整为零地停靠在岸边。随着信江大桥南北飞架,这承载多少人童年记忆的浮桥失去了使用价值,最终只能寞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移走浮桥,建起了胜利大桥,2015年4月29日拍摄

灵山路位于上饶古城西门里,为南北向道路。南到信江东路,北至马皇庙。旧名王门廊,多为富贵人家住宅。解放后一直为东市街道驻地,其余的均是民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辟为小商品市场,一时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如今小商品市场取消,成为一条宁静小街。临近信江东路夜市,每到夜里,这里便是小吃摊点的聚集之处。值得一提的是,灵山路一到周末,便有文玩旧书早市;各路藏家聚首于此,别有风韵。也算是上饶的一条“文化街”了。

1985年灵山路小商品市埸

2015年4月25日的灵山路,周末里的古董地摊市场

中山路是上饶城区的重要干道之一,开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路,西起抗建路,东至三里亭,两侧为低矮民房,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有改观。此道路两侧向来为上饶市政治中心所在,解放后上饶地委、行署、军分区等机关均驻于此,使得中山路多了些许政治气息。除了这些党政机关外,中山路还有人民照相馆、上饶宾馆等服务单位。自其开筑至今,中山路的重要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中山路(四股头弄口附近)摄于1986年

2015年4月29日的中山楼

中山路(南门路中山路口)摄于1986年

中南大厦 2015年4月29日

中山路(四股头弄口至自来水厂附近)摄于1986年

中山路中山楼,2015年4月29日

天津街位于城区中心广场西侧,为南北向街道,南起解放路医药公司,北至胜利路庆丰路口。旧时两侧为老式院落和普通民房,极具市井气息。解放后该道路与抗建路合名,称为抗建北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道路两侧兴建不少高大建筑,于是道路显得更为狭窄,遂复名天津街。如今天津街两侧多为价格低廉的本地菜馆,较有特色,即使道路湿滑、环境一般,仍不乏顾客光临,有极高人气。

天津街何家(1980年代)

2015年4月29日天津街,右侧是工行宿舍

数十年的变化改变了这座城市,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们。甚至已经难以分辨当年的那条路、那条巷。当我们怀念老街那朴素的生活时,却发现我们已经离不开无线网络。怀旧不是噱头,是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绝的情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城区

城区 2015年4月29日

下篇

我们可爱的上饶,是一座风光旖旎的城市,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念于斯。如今这旧貌换了新颜,这古城也披上新装;不变的只有这不息不止的信江河水与屹立不倒的钟灵山峰。

今天我们继续奉上经何义康先生授权的上饶市城区旧照,并根据之前的大小比例,配上在何先生拍摄时的机位所拍的最新照片,以飨读者回忆怀旧。近些年来上饶城市面貌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一些位置因城市建设等原因没法在相同机位进行拍摄,敬请读者谅解。

题图是1983年水南全景

新水南 2015年4月29日

水南片区是指上饶市城区信江以南的黄金山下的区域,主要街道为水南街、书院路、劳动路和丰溪路。建国后,水南街片区作为上饶的一大工业区,汇集了上饶客车厂、上饶市电器厂、上饶市灯泡厂、上饶市淀粉厂等工业企业,曾为上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原来水南片区没有高楼大厦,大多数是常青乡的农田与企业的厂房,现在亦是高楼林立,修建了公园和娱乐设置,倘若不仔细看,真以为拥有平添灵气的信江、丰溪河两条江河汇合的上饶市城区就是三镇集聚的大武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是一种奢侈,就如同到下节街棒冰厂花七分钱品尝一杯冰绿豆水一样弥足珍贵、回味无穷!那时,城区里先有上饶市电影院、上饶县电影院(崭岭头老县委旁),后增有信江电影院、上饶影剧院、金山电影院等几家电影院。这些电影放映机构支撑起了整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生活。如今老式的影剧院大多在市场化进程中消失殆尽,迎接人们的是更为多元的娱乐选择,电影院的设施也更加豪华,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

水南街金山影院

2015年4月25日,水南行政中心,水南金山电影院的旧址实际上处于这栋后面一点,因不便拍摄,请读者见谅

上饶电影院售票处。

过去的电影院都有专门的美工师,也就是今天所称上饶通呼的平面设计师。电影院放映电影,就需要有电影的宣传海报。当年何义康先生就是依靠最普通的画笔,一笔一画地绘制出这些精美的充满质感的电影宣传海报。如今美工师职业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于电脑绘图与激光印刷所带来的便捷。这手绘的海报与整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道,久久地留在镜头中、留在回忆里。

2015年月27日原来上饶市电影院的售票处现已埋没于路面以下,这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兴建信江大桥时,把路面全部抬高了。

如今影城大门位于赣东北大道上,原来上饶电影院的大门朝南面向信江。

滨江路,原名沿河路,文革改为人民大道,19上饶通78年复名。旧时称其为河街,是上饶穷苦人家的棚户区,十分拥挤和杂乱;建国后拆除棚户,开辟道路,并且沿着路旁河边修建了大小十八个花坛,人们戏称"十八个公园"--柚子花香沁人心脾、十二生肖惟妙惟肖……从而蔚然形成今天滨江公园的雏形。当时河边的上饶饭店,是上饶餐饮服务系统的知名品牌,上饶饭店与上饶宾馆、王润兴菜馆的诸多名菜,在几代上饶人心中和口上饶通里留下了美食的记忆和味道;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餐饮服务机构,这几家饭店几乎成为上饶人结婚喜筵的必选宝地。

上饶饭店

2015年4月30日上饶饭店原址,现为店铺及住宅楼

赣东北大道是上饶市城区主干道,北起人民广场,南至信江大桥。道路原为上饶古城的护城河,被人们称为西濠。过去西濠两侧环境极差,是社会底层百姓居住的地方。解放后,政府发动改造西濠,将西濠改造为荷叶田田荷花婷婷的池塘,后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彻底填平西濠,开辟出赣东北大道。至1980年信江大桥落成时,赣东北大道格局基本形成。

赣东北大道,左侧为上饶京剧院,右为综合商场。摄于1987年

2015年4月29日的赣东北大道,两侧建筑物纷纷"长高",原本广阔的街道已显得狭窄局促

人民广场位于市区中心,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上饶地、市、县各界举行集会、游行的主要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在广场搭建简易房屋兴办商场,被上饶人称作广场铁皮商场,自然也是孩童们东躲西藏的玩耍好去处。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业问题相对缓解,广场铁皮商场拆除,广场铺设了大面积草坪,并在广场中心建立了不锈钢雕塑"升腾",在当时甚是时尚,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21世纪以后,人民广场再度改造,成为城区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民广场功能的不断变化,切实反映了我们城市的较快进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人民广场

2015年4月29日的人民广场,成了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与何先生原来的拍摄位置相比,这张照片有点偏差,敬请谅解。

1986年的交通大厦,大厦前的凤凰雕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或许也与凤凰相机产于上饶有关。

今日处于高楼大厦之间的交通大厦,2015年4月29日

广电大厦和仙乐斯,上饶电视台起初就在此办公,仙乐斯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方。如今,仙乐斯已被名星广场所取代,但是人们仍旧习惯把这儿叫做仙乐斯,也许是寻觅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古雅与情趣吧。

上饶晚报社和名星广场,2015年4月27日

带湖路以其北端的一泓湖泊--带湖命名,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连接320国道、开发城北地区而开辟铺就。这里曾有宋代大词人辛弃疾闲居的湖边屋舍,亦有唐代"茶圣"陆羽煮茶著书的茶山,"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带湖之美,令人遐想无垠……当年带湖路南端圆盘处曾树有陆羽的塑像,后圆盘拆除,塑像移至上饶一中内的陆羽泉旁。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带湖路非常繁华,2015年4月29日。

国营综合商场,是当时有名的上饶国营商店之一。当年人们熟悉的信江商场、综合商场和华侨商店等店家如今都不复存在,取代它们的是全新的业态--大型综合体了。当我们还在念叨综合商场及其门前花坛上的纺织女工塑像的时候,却发现当年取代综合商场的溢洲商厦也已几度改换门庭了。 这就是时代的脚步,这就是城市的步伐。今天重拍下的这些场景,将来也会成为人们新的回忆的。不论旧貌还是新颜,这里都是我亲爱的家乡,是我深爱的地方。此时彼刻耳畔仿佛飘来遥远岁月里街头巷尾亲切婉转的叫卖声:"卖棒冰噢,白糖绿豆棒冰噢,白糖3分、绿豆4分噢…

现在的招商银行和汉庭酒店, 2015年4月29日

温馨提示:需要上饶老照片用于工作的请电话联系何义康先生,电话:13870301688

特别鸣谢:本次拍摄得到了非常著名摄影师纵横先生、非常著名摄影家陶标先生、唐永革先生、邱庆华先生、郑梦麟先生、吕一峰先生、方以湖先生、袁洁女士、郑媛媛女士、谷小燕女士、周林荣先生、黄坚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再次衷心感谢!

老照片摄影:何义康

文字:金越 新照片摄影:金明

本内容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公众微信号:jin_yin_ke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开州旅游景点大全(重庆周末两天,去开州享受周末慢时光,品味元帅故乡的非凡韵味)
下一篇:韩国f4签证(朝鲜族家属,能申请哪些韩国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