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九日山为什么被誉为第一山?它有什么特殊之处?
为什么一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竟能扬名海内外,引得五洲之客纷至沓来?它有什么特殊的人文因缘?
泉州九日山,一个古老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它既乡土味十足,又世界性满满。让我们走进这里,听古老的山石讲尘封的故事……
九日名山
一、九日山人文因缘
九日山自古为文人墨客的隐逸之地,文气开闽海之风,有“郡邑之胜概,于是为最”的美誉。
根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人喜欢在重阳节来此山中登高望远,因而便以九月九日中的九日作为山名。唐代以来,随着名相姜公辅、大诗人秦系、韩偓先后寄迹于山中,九日山之名愈发远扬。
经过一千多年的沉淀,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留下的名胜古迹随处可见,遗闻轶事不胜枚举。北宋楚国公曾会盛赞九日山曰:“东南之美,为幽人之窟宅;造化之功,开后世之基址”。
延福寺
九日山下,有闽南最早的佛教寺庙“延福寺”。该寺建于晋代太康年间(280-289年),最初距离九日山约泉州九日山1公里。南朝时,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泛泉州九日山海来中国并在此翻译佛经,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一段佳话。唐代大历三年(768年),延福寺迁至九日山下。大中五年(851年)改名为“建造寺”。到了五代时期,陈洪进扩建寺庙,并恢复“延福寺”旧名。根据史籍记载,寺中原有神运殿、灵乐祠、水陆堂、飞阳庙等建筑,可惜皆毁于后世。后来在延福寺旁建起昭惠庙,供奉海神通远王。
延福寺之后,便是九日山麓。
九日山东峰,曰“姜相峰”。名相姜公泉州九日山辅隐居于此而得名。半山处有“廓然亭”,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咏廓然亭曰:“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离廓然亭不远有姜公辅筑室隐居处,人称“姜相台”。附近还有“登斯台”石刻,据说是古人登台凭吊姜公时所题。姜公辅的墓也在附近,墓碑上写着:“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
九日山西峰,曰“高士峰”。因唐代诗人秦系在此栖居而得名。峰顶有秦君亭一座及宋人苏才翁手书“高士峰”三字。史载秦系为会稽人,德宗时入闽来泉,隐居九日山注老子《道德经》,并吟诗自称:“注书不向时流说,种药空令道者知”。
马负书所题九日山
半山处有元人方麟所书“如此江山”石刻。其上方有巨型岩壁,题刻“九日山”三个大字。每字直径将近一米,为清代福建提督马负书所写。他还在旁边写下一行注解,说明自己只是重刻。原本山中就有朱熹题写的“九日山”三字,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而湮没无存。
“九日山”题刻附近有“无等岩”,因唐代高僧无等禅师而得名。据说无等禅师在山中苦修四十余年,时任泉州刺史的卢仝白三次相约,并威胁若不赴约将派人“取头”。不料,无等禅师一点也不为所动,他淡然道:“身非我有,况头耶”。或因有感于高僧的超脱生死,元代泉州监郡偰玉立在无等岩上刻上“泉南佛国”四个大字,以纪念无等禅师。
二、古老的祈风仪式与祈风石刻
除了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遗迹之外,九日山最有名的莫过于祈风石刻。古代航海依赖风力,为了使舟楫顺泉州九日山利泛海远洋,泉州郡守和市舶司官员在九日山向海神通远王祈风。祈风典礼结束后有时会勒石为记,山中因此留存珍贵的南宋祈风石刻十方。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上现存最早的祈风石刻是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是咸淳元年(1266 年),前后历经 92 年,都是南宋时期为泉州海外交通船舶往来而专门举行的祈风典礼纪事。
祈风典礼一般由由泉州知州或市舶提举主持,在九日山昭惠庙(即通远王祠、或通远庙、延福寺)举行。参加的人员有知州、通判、市舶提举、总管、舶干、舶务、宗正、晋江令、南安令等人。
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祈风文》指出:“唯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衍期者,神也。是以国有祀典,俾守土之臣一岁而两祷焉。”
真德秀文中提到的,除了海外贸易对泉州的重要性,还有古人对风力的认识以及官方在九日山举行祈风典礼的原因。
九日山昭惠庙
三、特殊朝圣者留下新石刻
在众多祈风石刻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东峰一块刚刻不久的石刻,这就是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来泉州考察丝路古港,登九日山析风时镌刻的。
该石刻位于西峰石刻群北侧的一大岩壁间,东南向。中文部分竖写,正楷。高 2 米,广 2.5 米,字径 0.15 米。11 行,行 22 字;英文部分高 2.5 米,广 6 米。泉州九日山
石刻中的内容如下:“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典礼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白‘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一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对话与友谊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