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原称海康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总面积3664.44平方公里。
雷州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历来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积淀厚重,是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其地处雷州半岛中枢,北控高凉,南扼琼儋,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雷州常住人口为1321091人。
1.地名的来历
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雷州市直接继承了原海康县建制。
据《今县释名》:
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
西汉设徐闻县(县治在今雷州城,这个徐闻县,一般被称作“汉徐闻”或 “古徐闻”),隋开皇九年(589)改置海康县。
自海康县立县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
2.雷神陈文玉
陈文玉,雷州人,唐贞观五年出任雷州首任刺史。被尊为雷祖,也称雷王、雷神。
任职期间,他励精图治,使雷州半岛人民安居乐业,对唐王朝亦有“立我边疆,宁找黎庶”之汗马功劳。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他上奏请求改合州为雷州并沿用。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陈文玉谢世第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于雷州城西六里锋为陈文玉立庙,并特降诏敕,大加褒奖:一褒“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二奖,“受父母邦,德政彰明”。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称为“雷岗耸异”,属于雷阳八景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3.寇准在雷州
北宋名相寇准,被奸臣丁谓等人打压、排挤,数被贬谪,终至雷州司户参军。
当初丁谓、冯拯在中书省商量把寇准贬到哪里去,丁谓开始想把他贬到当时的海南崖州,但他有点犹豫不决,就想跟冯拯确认一下,说道:“把他贬到崖州,尝尝惊涛骇浪怎么样?”冯拯唯唯称是。
但不知什么原因,丁谓最终还是写了贬寇准至"雷州"。
戏剧性的是,半年不到,丁谓也被贬了,冯拯毫不犹豫地写上"崖州"。
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含冤负屈向雷州赴任。到任后,他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但当地官员、百姓素来仰慕寇准,主动替他盖房,安排寓所。寇准与雷州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寇准在雷州时,为当地学子亲授中原文化,又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个清官、好官。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凖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公祠又名族忠祠,位于雷州市(原海康县)城西雷州西湖公园内,为纪念寇准而建。
4.雷州城
雷州古城墙历史极为久远,东汉时就修建了城池,唐朝陈文玉也曾进行雷州古城的大规模修建。雷州城墙于1938年被拆除。
1938年,为了便于在日军突袭时快速疏散居民,时任海康县长邱桂兴下令,拆毁城墙,历经两千多年的雷州古城墙从此消失了。
自汉元鼎六年设郡置县至清末,历经二千多年,雷州城一直是州、郡、道、路、军、府之治所,是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航运中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