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博,隐形冠军成长之路
“做大快,做好难,能用心专注于一件事,能把事情做好了才是最重要的。"
——欧博创始人 朱永理
2018年10月10日,在上海国际五金展上,欧博以拔萃之姿吸引了一众参观者的目光。专注于卷尺领域长达20多年,欧博之所以被称之为“工具界的苹果”和卷尺领域的“隐形冠军”,从展出的产品即可见一斑。
即便是十年前出品的卷尺,外观依然大气时尚,卷尺拉出来,手感流畅,挺直度惊人,整个展厅简洁利落,像陈列的产品一样无一丝拖沓。而在展会上,有个头发灰白的长者一直忙前忙后接待到访的客户,他思维敏捷,语速飞快,却会在给客户讲解、展示产品的时候注意到谁的杯子需要加水,谁需要纸巾,这种谦和和周到,同事们早已习惯,而他就是欧博的创始人朱永理。
“把事情做好”
朱永理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事情做好“”。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考进家乡余姚一家合资企业,正式成为一名工人。在这家最早做卷尺的企业里,他做过印刷、车间统计、办公室文书,还做过销售。“任何岗位都是一样,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整个市场环境都极为欠缺服务意识,有一次他接到客户投诉电话,说收到的产品少了一盒,他去找生产商量解决方案,生产的人却不承认会犯这样的错误。 “作为一名销售来说,都会想给到客户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是那个时候时常感觉得不到后方的支持。” 这显然违背了他尽善尽美的个性。于是,他有了机会出来自己开工厂,不是因为有什么样的野心,他说,“就是要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情,把事情做到最好。”
欧博工厂里始于1996的标识
1996年1月份,朱永理以一分六厘八的月息借款300万,开办了自己的卷尺厂。一分六厘八,意味着每个月光利息就要还50400元。从OEM做起,他很快就发现,私营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而管理的瓶颈是人的理念问题。就好比贴一个标签这么基础的工作,没有人觉得贴得整齐方正是重要的事,自然也没有制度和标准去约束这样的工作。
直到2005年,当他结识一位一直在韩国企业工作做卷尺的朋友时,毅然决定聘请他为管理人员,在青岛开设另一家卷尺厂。按常理,青岛在卷尺产业上配套欠缺,加上在当时订单量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在一个“水土不服”的地方另起炉灶。但是朱永理的目的很明确,他需要有一个“实验基地”,采用先进的装备和管理理念,去探索能把产品做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年后,工厂果然亏损200万关门,但是朱永理带新设备和管理实践经验回到余姚,也带回来了专注做好产品的坚定。他开始组建自己的模具车间,打破只能做订单、无自身产品的局面,并且专门建立精品车间,哪怕以最低的利润,面向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客户,做要求高、难度大的精品。工厂终于从他说的前十年的成绩平平,开始有了起色。2008年,朱永理找到当时的全国十佳设计公司之一,也是专注于工具设计的溯洄设计公司,开始了他们之间至今已达十年的设计合作。
欧博现在位于余姚的工厂
设计助力,深度赋能
溯洄设计的创始人徐霍成到现在还记得朱永理第一次去溯洄时的情景,“头发灰白,彬彬有礼,拉着一行李箱产品过来。当时一谈就知道朱总具备真正的极为难得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于创新的坚持与用心,对于创新的尊重。”
在后来的合作中也证实了,朱永理会给设计以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在审美和诉求上,也有自己坚定的判断,这与他对市场、对客户极其投入的洞察和思考是分不开的。他对设计的要求总是超前一步,走在需求的前端。他说,设计在制造企业转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至于能助力多少,取决于双方的契合度、理念和投入。“虽然我不会设计,但是要具备洞察力和审美判断,这样才能给到我们的设计公司更理性的支持,比如日本市场更注重的是卷尺表面的工艺,美国市场更注重这个卷尺从多高摔下来不会坏,我们是在前线的人,要给到设计以方向。”
欧博部分产品
由于溯洄的设计助力,加上欧博追求极致的落地能力,欧博产品以简洁的风格,无懈可击的工艺,很快从面向国外客户的市场中脱颖而出。2015年初,欧博主动提出与溯洄正式转为深度合作形式——按照年度合约,溯洄在新产品上给予设计支持,并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年服务费加销售分成的形式合作。这就意味着,在约定的相对框架里,设计公司放弃短期利益,双方为了产品创新全力投入。而一款产品从研发、设计、开模具,到生产、销售,周期至少要二至三年时间。这样的合作,无疑是建立在契合的价值观和深度的坦诚、信任之上。
其后,他们在合作上愈加严丝合缝,经常会因为一个设计想法不定时地展开沟通和讨论,也在设计服务流程上更加优化。两家同样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公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溯洄的设计副总彭少斌说:“朱总甚至主动提出过要提高设计服务费,他对设计创新的投入、对设计的尊重,是每一位参与到欧博项目的小伙伴都可以感受到的。了解其中过程的人,就会懂得为什么欧博一把卷尺可以卖十年却依然经典。”
2018年麦肯锡发布设计商业价值调查,证实设计指数更高的公司在年收入增长方面平均要比同行业竞争者高出一倍。但是像欧博一样,早在十年前就能认识到设计价值、并深度践行的企业,注定已走在了别人无可企及的前面。市场上常有对欧博产品的抄袭,甚至还有厂家明目张胆地将抄袭品搬上展会,对此朱永理轻描淡写:“我相信抄袭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何况每一个产品、每个设计点我们都竭尽心力,好比为什么用圆角而不是直角,为什么要用两条线条、呈现什么样的关系,这些来龙去脉都是我们经过一次次思考和验证的,抄袭的人不会有心思去想这些,所以抄也抄不像。”
欧博的销售主管是一位台湾人,曾经一直在台湾最好的卷尺品牌工作。她说,“最开始看到的欧博的时候以为是一家日本或者德国企业,那时候我很奇怪一家大陆公司居然可以做到这样的品质,但是进了欧博后很快就能发现,朱总的成功,欧博的成功,绝对是一种必然。”
欧博部分产品
小而精的创新型制造企业
现在,欧博拥有工人约250人,2017年实现年产值6000万。来参观欧博工厂的客户,经常会被车间里整齐、流畅的布局,一丝不苟的流程管控和精益管理所震撼到,也会明白一把小小的卷尺是怎样被做到极致。朱永理说,回想自己办厂20多年,但是真正盈利还是最近几年的事。20多年,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好像一天都没有停歇过。早期最艰难的一年,工资发不出,奖金又万不可少给员工,有一次他实在借钱无路,一个人把车开在路边,呆坐在里面想不出办法。而现在,即便企业路线明确而且产值连年提升,朱永理依然认为创始人是一个企业不可懈怠的发动机。今天再回顾这条路,他说能够踏实把工厂办好的人,绝对不是想快速赚钱的人,单单是为了赚钱的话,有很多比这更轻松、便捷的路。他还是那句话,“做大快,做好难,能用心专注于一件事,能把事情做好了才是最重要的。何况,比起一些日本品牌千分之几的不良率,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欧博没有一年实现多少利润的指标,但是一定有和国外最好的同类产品相比,把差距做到最小的规划。”
欧博工厂车间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定义隐形冠军时,曾提出“目标明确、专注偏执、与狼共舞”等关键描述,对应到欧博,这些好像都是朱永理自身携带的基因——极其谦逊、看似没有野心却目标明确;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不允许有任何可以打磨掉的瑕疵;纵然扎根于余姚这样的小地方,始终着眼于国际最好的产品和品牌。对于这家一直专注于外贸的企业,行业外的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家企业的名字,但是在今天,以及据此而往,欧博一定会依托于小小的卷尺,代表中国的创新型制造企业,爆发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