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临沂释佛寺开门时间?
- 2、云冈石窟选址原因?
- 3、喇嘛寺和庙的区别?
- 4、白马寺塔的来历?
临沂释佛寺开门时间?
释佛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南寺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因佛寺位于相公庄南,俗称南寺。当时寺院建设规模较小,主殿三间,殿内设一佛坛,主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像。主殿两侧各立一块四面柱状石碑,其右侧石碑高1.5左右,为石刻佛造像碑,又称供养碑,全碑四面用浮雕开龛造释迦牟尼佛像,四面还有线刻的供养佛菩萨像。在造像碑下部刻有铭文。此碑被临沂市博物馆收藏保存。左侧石碑,碑高1.5米左右,碑文记载建寺日期,后被挪移到小程子河村汤河作垫桥石,历经多年,石碑破碎难复。 释佛寺建成后,香火日渐旺盛,人们在佛寺周围搭棚砌房,渐成村落,取名南寺村。
景点名称山东临沂释佛寺游玩主题寺庙景点级别AA级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南寺路最佳季节四季皆宜建议游玩1~2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价格免费参观
交通指南公共交通k203路、k211路、 k207路公交车在相公医院下车即可到达。自驾游G25长深高速——临沂东出口下高速——进入北京东路——龙山路——文化路——释佛寺
云冈石窟选址原因?
云冈石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的皇家工程始凿于公元460年,终结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4年,迁都后云冈的一些民间工程由北魏的一些达官显贵继续进行。如此重要的北魏皇家石窟在选址上一定是有据可依,那为何要选址于武州山这块风水宝地?概括起来有如下原因。
一、早期建佛寺之地多选于都市之西
如《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明帝曾欲坏宫西佛图”,曹魏时期在宫西建佛图。
二、北魏的皇帝们重视西方,明元帝时将武周山视为神山
北魏的开国皇帝将重要的祭祀活动举办于西郊。如《魏书·礼志》记载:“天兴元年(398),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祀天之礼用周典,以夏四月亲祀西郊……天赐二年(405)夏四月,复祀天于西郊……”
明元帝视武周山为神山,将武周山列为“常祀”之地,多次祈祷于武周山。《魏书·礼记》记载“太宗永兴三年(411)三月,帝祷于武周、车轮二山。初清河王绍有宠于太祖,性凶悍,帝每以义责之,弗从。帝惧其变,乃于山上祈福于天地,神址。乃即位坛兆后,因以为常祀,岁一祭,牲用牛,帝皆亲之,无常日。”
北魏时期献文帝时建佛寺也选在西面“建鹿野佛图于苑之西山”。
三、武周山,是一处风水宝地
云冈石窟雕刻于武周山上,对面为十里河,背山面水。在第1、2窟之间还有清泉涌出,“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
四、武周山特殊的地理位置
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具有军事意义的云冈堡现在依然矗立在云冈石窟的窟顶上方,同时武周山是北魏通向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在还留有古代车辙印。在这里修建石窟寺,便于信徒去朝拜礼佛。
五、将云冈石窟建造于武周山,与佛教的修禅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定是佛教徒的一种重要的修行行为,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场所,一般在山林或河畔山崖间。在《观佛三昧海经》说“世尊欲令人众见佛色身……百千龛窟,于诸龛影现诸佛为佛无异”。
六、与武周山的岩石性质也不无关联
武周山的石质是侏罗纪时代的砂岩,主要成分是长石与石英,开凿雕刻相对容易。
七、在石窟选址中,朝向也是不容忽视的
开凿石窟最好选在东向或南向,在武周山上雕刻的大部分石窟窟门、明窗均朝南。在第5窟附属洞窟之上,也可看到一些中小型洞窟,它们则是东向的。
八、选址于武周山与拓跋鲜卑的民族传统有关
拓跋鲜卑起源自嘎仙洞,从盛乐迁都到平城,拓跋鲜卑人来到平城将大山的崇拜与佛教的崇拜结合在一起。
九、在武周山上最早的石窟也选在西端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可知云冈举世闻名的最早的“昙曜五窟”位于武周山之西端。(曹彦)
喇嘛寺和庙的区别?
我们一般都习惯连着说“寺庙”,其实,寺和庙是有很大区别的。此外,还有祠、观、庵,它们的源起是什么?到了今天,又有什么含义?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与儒、道逐渐融为一体,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与遍布九州的寺院有很大关系。
寺院的寺字,最早是和侍奉的侍字通用的。寺就是侍奉别人的人,侍奉谁呢?当然是皇宫里面的皇室之胄啦。古代有“寺人”、“妇寺”之类的词语。《周礼》里面说: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
“庙”其实是祭祀的地方。一个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祠堂,也叫家庙。还有龙王庙、土地庙、等等。纪念古圣先贤的地方也称为庙,比如孔庙、屈原庙、关帝庙、武侯庙、岳庙等。
白马寺塔的来历?
关于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包括二层含义。其一,我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白马”;其二为什么叫“寺”。为什么取名“白马”?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白马驮经”说。此说略谓:东汉时,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因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故将所敕建之僧院命名为白马寺。《水经·谷水注》说:“于是发使天竺(即印度。据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说: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古印度大致辖有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领土)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洛阳伽蓝记》说:“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魏书·释老志》说:“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就是持“白马驮经”之说的。
第二种说法,多数游人较为陌生。此说大意谓: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外国国王(或谓印度国王),本打算毁掉国内所有的佛寺,其中有一个名叫“招提”的僧院,非常富有,尚未及毁,夜见白马一匹绕塔悲鸣,国王信其灵异遂罢毁寺之举,并改“招提”为“白马”。以后其他僧院(包括中国最早的僧院在内)也多以袭而取白马为名。佛籍《高僧传》(南朝梁释惠皎撰)等持此说。我们姑且称作“外国白马绕塔悲鸣”说吧。
另外,还有第三种说法。据今寺内保存的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文说:“汉明帝永平八年,闻西域有佛,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摩腾、竺法兰二沙门以归。至十年,始立寺。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毁寺者,夜见白马绕塔悲鸣而止。固更名白马云”。公元1914年,由张敬轩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寺碑记》也说:“营寺于兹,初名招提,后更名白马”。按他们的说法是,由汉明帝敕命修建的这个佛寺“初名招提”,后因夜见“白马绕塔悲鸣”,才改称为“白马”的。此说好像是由第二种说法演化而来的,但毕竟有不同的含义;前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别的国家;后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中国,具体说,是发生在汉明帝所敕建的中国第一座僧院。
“白马绕塔悲鸣”之说,白马寺毗卢殿保存的明代《王诤诗》刻石就有“犹闻绕塔马悲鸣”的句子。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为“寺”?原在印度的时候,僧徒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僧伽蓝摩”(《洛阳伽蓝记》之“伽蓝”二字即其省称),意译为“众园”或“僧院”。在佛教传播于中国之后,正是由中国最早的僧院洛阳白马寺开始,才第一次被称作“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左传》注疏也说,九卿所居之处谓寺。“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因前边提及的东汉明帝刘庄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时,曾有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最初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后在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即取“鸿胪寺”之“寺”为名,并于“寺”前冠以“白马”,称白马寺。宋代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盖指此(亦见《清一统志》)。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字更演化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此外仍另有以“伽蓝”、“阿兰若”、“梵刹”等泛称僧院的。
白马寺这个名字,不见于东汉时文献,也不见于曹魏时文献。它最早见之于西晋时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记中。说是,竺法护曾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在洛阳白马寺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二月译出《魔逆经》;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正法华经》。就是说白马寺之名见于古代文献,距白马寺的最初创建(公元68年)已经是二百年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