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南望山 有一座千年的古代王陵“蛮王冢”
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在离我单位不算远的武昌南望山,竟然有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蛮王之墓”。近日我在查阅“武昌古城十三山”之一的南望山资料时,查阅到在武昌南望山的南麓(磨山前庄村)有一座千年的古代王陵“蛮王冢”,虽然离我单位不算远,但要找到它还特别不方便。首先要坐两趟公交车,再步行1公里才能到;其次到了南望山还不能直接到蛮王墓地,必须要经过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社区大院的二道关卡,因疫情控制外人不能随便进,我说了许多好话才让进去的。
峰火科技集团的大门
武汉邮科院大门
好不容易进来了,问了许多市邮科院社区的居民及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市邮科院内办学)的学生,竟然都不知道有这个地方。
武汉工程大学在市邮科院内办学
最后在一位退休老爷爷的带领下,经过一条通幽小路,终于在社区的北墙、靠边南望山脚的地方找到它。只见一个四柱三间红瓦的牌坊,牌坊正上方黑色匾额上刻着“蛮王之墓”四个大字,后面有一座直径约10米、高约2米的土堆,土堆周围一圈砌着半人高的用水泥涂抹的青石块,冢正前方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的石碑,碑上刻着“蛮王冢”三个繁体大字,它就是古代蛮王的陵墓。
蛮王冢全景
蛮王冢的土堆
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6月10日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标示牌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在南郡(今荆州一带)的蛮族反叛,被镇压后,7000余人迁徒到江夏地区。公元101年,南郡另外的一支蛮族在首领许圣的号召下,为反抗税收造反,也有一部分蛮族来到江夏,这两批南郡蛮族被统称为“江夏蛮”,它是汉代对江夏郡少数民族的称呼,其族群首领就是“蛮王”。”他们在江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经常反抗当地统治者的镇压,甚至与庐江农民军黄穰结盟,集结十余万人攻下附近四座县城,前后抗争达100多年。后被汉朝军队围剿,其多位首领先后埋葬在此。
蛮王冢外观
蛮王冢的由来在史料中也有记载,据清同治(公元1862至1875年)编写的《江夏县志》称:“马歧山一名来王山(南望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南有蛮王冢”。“马歧山”又名“来王山”,其谐音就是现在的“南望山”,历代蛮王的陵墓都在建这里,无从知晓墓主人的姓名,生平及事迹都不知道。
牌坊上的"蛮王之墓"四个大字
另据《风景名胜》1996年第9期一篇文章记载:“它是武汉市现存最早的王陵,相传为东汉“江夏蛮”的陵墓,因史载轶,尚无考墓主何许人也”。据当地居民介绍,蛮王冢原来有三座,西边的一座冢在解放初期被居民挖掉,中间的一座冢在“文革”期间也被破坏,现仅存东边的,就是如今所看到这一座冢,还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拾荒老人的垃圾场,最后还是2013年3月,经媒体的呼吁,区文物管理部门的督促才保护下来。冢的后面还有一条水泥台阶,可以上到冢的顶部。
冢顶上长满了各种杂树
从东汉公元47年算起,蛮王冢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据说在湖北、湖南的一些地方,姓田、雷、严、黄等姓氏的人,都是东汉时期“江夏蛮族”的后裔。
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
2021年3月1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在“蛮王冢”的侧面,悬挂了“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专门指定磨山社区的副主任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网格员为文物安全管理人,并附有两人电话及东湖风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的监督举报电话。但我去考察的时候,蛮王冢坟头顶上杂树丛生,周边环境脏乱不堪,并堆放着许多垃圾,看得出来这里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清扫了。这个“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完全是一个摆设,没有起任何作用。
邮科院内的优美环境
邮科院内的优美环境
“蛮王冢”参观路线:坐公交车在珞瑜路吴家湾站下车,先从烽火科技集团的第一道大门进去,沿邮科院路直行约500米后,再经过市邮科院的第二道、第三道大门,再直行约800米即到。因新冠疫情大门防控比较严格,拿着介绍信进去是最好的。(另外还有一条小路从南望山脚下过来,但距离比较远且路况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