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汉11个帝陵?
- 2、汉陵哪些没被盗?
- 3、刘邦帝陵有多少文物?
- 4、咸阳共计多少皇陵?
西汉11个帝陵?
西汉11位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
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汉陵哪些没被盗?
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
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动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而这些盗墓活动在汉魏之际达到了高潮。
据史料记载,曹操为备军需,曾专门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负责盗墓,仅在一次盗掘西汉梁孝王的陵墓过程中,就盗走金银珠宝72船。此外,江南的孙吴政权也曾经在长沙、江陵盗掘西汉贵族墓。
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后,数万士兵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时,陵中的珠玉还没有被盗完。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称为“俭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万计”。
至于汉武帝的茂陵,因为“享国既久”,以致“不复容物”,经赤眉军发掘之后,到数百年后的晋愍帝时,还是“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后汉赤眉军大量发掘五陵墓穴,五陵自然包括茂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陪葬墓也会遭殃。吕后的尸体因此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农民军侮辱戏弄。
扩展资料
帝陵概况
西汉11位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
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
刘邦帝陵有多少文物?
陵园以北是长陵邑所在地,位于今咸阳市韩家湾乡怡魏村。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
今遗址处南、北、西三面城墙遗迹仍存,陵邑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故城南墙长1245米,现存残迹长1100米,宽9米,中段有门洞遗迹。西墙长2200米,现存残迹长1000米,宽9米,墙中间亦有西门遗址,门址宽15米,夯层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
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和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车马人熙的繁荣景象。[6]
陪葬墓
长陵的陪葬墓区,从西端的陵园开始,到东端的泾河南岸,绵延七千米。这些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最知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纪信、田燃、田胜及王娡母亲平原君臧儿等。
萧何墓
在长陵周围及其陪葬墓区发现了许多从葬坑,1970年,考古工作者对陪葬坑北边不远处的两个大墓冢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中发现了钟、磬等乐器,彩绘漆木车、漆箱等用具。特别重要的是从两座墓中发现了两百余枚玉片,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里还有残留的银丝。可知死者穿着银缕玉衣下葬,身份相当高。有学者参照《水经注》的记载,认为这两个墓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6]
出土文物
瓦当
在长陵邑、陵园和陪葬区范围内均发现有汉代遗物,有汉代砖、瓦、瓦当、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铁铲、铁夯头等,其中以瓦当最多。
长陵西当
长陵瓦当种类有圆形和半圆形,带字的和图案花纹等。圆形的以花纹图案为主,半瓦当多为素面。带字圆瓦当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长陵西神”、“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等。陶水管有圆水道和五角水道两种。花纹砖为最常见的回纹和菱形纹,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花纹作几何形、菱形、柿蒂叶等。砖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宫二”、“宫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在陪葬墓区的中心位置,曾经出土“齐一宫当”、“齐园宫当”。“齐园”文字瓦当。这说明在陪葬区内还有“齐园”建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称帝后,封八子为王,“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刘肥是刘邦宠爱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显贵,死后陪葬长陵,并为之建筑园寝。出土的“齐园”等瓦当便是曹夫人寝园遗物。[6]
皇后之玺
1968年在长陵附近出土一颗有“皇后之玺”篆文的螭虎纽白玉印。高2.8厘米,重33克,印上部为螭虎纽,虎形呈伏卧状,头尾微向左边蜷曲,怒目张口,造型生动。玉印四周有线雕云纹。印面为正方形,边长各2.8厘米,阴刻“皇后之玺”四个篆字。
皇后之玺
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合葬的长陵约1千米,推测为汉高祖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皇后之玺是考古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专家认为它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迄今已发现的若干皇后印玺的主人中时代最早的,故极为珍贵,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宝级文物。[9]
另有学者认为“皇后之玺”从印文风格考察,年代上限不会早于西汉文景时期。[10]
汉兵马俑
1965年冬,长陵出土了3000余件兵马俑,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军队编制、雕塑艺术、贵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饰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汉兵马俑
汉兵马俑坑东西两排,两两相对11个土坑,土坑内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骑兵俑,还有许多陶盾牌、兵器和车马饰。步兵俑葬于5个坑内,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相当于成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高度,身披各式用绚丽的红、白色描绘出甲片的黑色销甲,右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骑兵俑葬于6个坑内,他们身着红、白、绿、紫等颜色的服装,上面还有彩绘的图案,大多也披着黑色铠甲。所骑之陶马形象逼真。
这批兵马俑显然是殉葬用的。周勃父子对安刘定国功劳非常大,在汉代,重要的军事将领死后,朝廷给以隆重的礼遇,以军阵送葬。杨家湾庞大的陶俑群,正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6]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2011年1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周原遗址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省政府决定调整汉高祖长陵等11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1]
2012年2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长陵文物保护规划申报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219号),原则同意长陵保护规划编制立项意见。[12]
2012年5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汉长陵、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抢救性修复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36号),原则同意对渭陵、延陵封土进行抢救性保护,暂不同意实施长陵、安陵封土抢救性保护工程。[13]
2014年6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长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报告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181号),原则同意西汉帝陵——长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14]
咸阳共计多少皇陵?
27个。
咸阳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西安市北10公里的渭北东西 百余公里的高原上.留下了汉唐梁朝众多帝王的陵墓,分布着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等27个帝王的陵墓和256个陪葬墓。举目陵冢累累,一字排列,形成了极其壮观的陵墓群。
在咸阳北部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界地带,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代的众多帝王,形成了渭北帝王陵墓群,长陵,茂陵、昭陵、乾陵和已发掘的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大号墓均已对外开放、汉阳陵出上大量汉代兵佣,正在发掘修复,将对外开放。每年许多的游客来此一览当年帝王陵墓的宏伟壮观。
古墓葬群为代表的陵墓文化资源是咸阳的独特的旅游瑰宝,可以称做皇陵或王陵的有37座,包括西汉帝王陵,大唐帝王陵以及隋朝和周朝等的王陵,同时还有400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不论整体密度,个体规模,国内外罕有,绵延百里,气势恢宏,时代序列完整,素以秦都,汉陵闻名天下,几乎埋藏着半部中国古代史,因汉陵形似覆斗,酷似埃及金字塔,又有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东方帝王谷”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