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第一公共园林——万泉公园
万泉公园,俗称小河沿。因依傍万泉河而得名,万泉河原名小沈水,发源于东观音阁的涌泉,由于源头泉眼很多,所以被称做万泉河。据《沈阳县志》记载,在邑城抚近关之东,源出观音阁之涌泉,西流入东水栅栏至魁星楼,过虹桥而南注入南水栅栏,与二道河会,俗呼小河沿,即小沈水也,清波一泓,珠泉万孔,而四时不涸又名万泉河。河之上水草丛生,荷花茂盛,为夏日游人避暑之地。
清末,小河沿一弯溪流,万棵绿柳,点点荷叶,片片菜园,把这里的村落装点得如诗如画。沈阳城的文人墨客、富商巨贾们被美景所吸引,邀友携眷出城到小河沿踏青野炊,休闲娱乐,为小河沿留下众多诗句与奇闻。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前来踏青的游人便络绎不绝。万泉公园是沈阳历史上第一座对游人开放的公共园林。
“盛京八景”中的小河沿
曾任沈阳萃升书院院长的刘春烺游过万泉河之后,被美景所陶醉,曾提笔写下:“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蓝舆作冶游。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杭州。”另有诗人赞:“泉流不择地,掘地皆清泉。偶为河上洲,泉脉来涓涓。”描绘了当时园内满地均为泉眼,可见万泉河名之由来。近代诗人钱公来有首《万泉垂钓》诗:“小河沿上柳如茵,画舫竹歌历历春。借问柳荫垂钓客,青衣行酒又何人。”将小河沿描写的如诗如画。昔日小河沿为踏青、避暑、垂钓、赏雪之处,“盛京八景”中的“万泉垂钓”、“万泉莲舟”、“星阁晴霞”等景观,皆在万泉河畔的小河沿。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由一沈姓绅士出资在小河沿建起万泉园,疏通河道,点缀林泉,修建舞台,筑亭阁水榭,修湖山木桥,使湖山生色。1913年,万泉园归东三省官银号经营,并设专员管理。将沿河两岸的商家及说书卖艺者移至虹桥之西南角。虹桥以东,种植花木,砌筑山石,铺平道路,路边设长椅供游人休憩。当时木制大门上曾置由名书法家李东园所书“也园”大型门匾,后引起轩然大波,故又换上“万泉园”新匾。公园的东南角开辟植物园,栽植花木万余株,序列井然,间以亭榭,并养金鱼数十缸,供游人欣赏。盛夏之际,细草平铺,绿荫蔽日,闲步河岸,顿脱尘俗,可谓城中之园林。从南岸过板桥,莲花馥郁,垂柳成行,柳丝与溪水、青萍相掩映,景色优美,亦为园中之胜景。
20世纪20年代初,东三省官银号所经营的菜园、花圃、鱼池、球场等并入小河沿,使其占地达62万平方米,成为沈阳最大的游乐场。同时改造园地,增加景点,修路并挖一条人工河,东西两端与泉湖相通,构成对称的环形湖,湖面上有桥两座,一曰“落霞桥”,一曰“卧波桥”。沿湖南侧一条东西走向的便道直通正门。每年万泉河上荷花盛开之际,都要举办盂兰灯会,秋观河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
解放后,这所公园几经修葺,面貌焕然一新。1953年,在万泉公园的水域中心修建一座外有檐廊拱券的圆形水上舞厅。每逢春夏,湖水粼粼,游人荡舟湖面,悠扬的乐曲萦绕在耳际,趣味盎然。
“万人迷”魂断小河沿
小河沿地区拥有厚重的民间文化历史,曾是沈阳地方民间文化形成的繁盛之地。万泉公园内环形湖里广植荷花,画舫如织,河中搭凉棚舞台,北部有藕香榭书馆,诸如奉派、京韵等大鼓及评书、杂技戏法、皮影戏等名伶荟萃;南部是凝香榭戏法杂技棚,可容纳800人观赏;福北春戏棚可容纳500人观赏;倡观楼杂耍棚可容纳800人观赏。每年农历三月初五搭起,七月十五拆除,属季节性舞台。
鼓书演员霍树棠(东北大鼓)、宋明元(京韵大鼓),戏法大王、魔术大师韩敬文,绰号“小饭桶”张体庆的滑稽杂耍杂技,王祝三的魔术杂技队,张向辰、赛亚士夫妇的魔术杂技,上海张宝庆的飞人杂技团等在此演出,盛况空前。
湖心小岛别有洞天。有说书、唱小曲的;有打把式、摔跤卖艺的;有抽签算卦、看相的;还有卖膏药、大力丸和变戏法的;小商小贩撂地摊的……。一提起沈阳游乐场,时人便云“日本站、附属地、北市场、小河沿”。
提起“万人迷”,老沈阳人一定不陌生,那就是相声界的一位老前辈,“八德”之一的李德钖先生。李德钖(1881-1926)北京人,原名李佩亭,自幼随父老万人迷学艺,15岁即蜚声曲坛,名扬京津。1925年,李德钖只身闯关东,来到沈阳说单口相声。在小河沿的“凝香榭”茶社,“万人迷”一炮打响,其盛名很快就传遍全城。茶馆也就此座无虚席,相声这个曲艺种类在沈阳也一下子红火起来。几天之内,李德钖的钱袋就被大把钞票塞了个溜鼓,用艺人的话说,他走了“红运”。
可是好景不长,半个月后李德钖突然病倒了。在旧社会,艺人们曾针对本行业的变化无常编过一对联:“时来与君并坐,运去与丐同眠。”身染重病而卧床不起的“万人迷”生活一落千丈,转瞬间竟真的成了要饭花子。他整天躺在茶馆的下处,钱袋里分文皆无,不用说买药吃,连喝碗粥的钱都没有了。在一个北风呼啸,雪花狂飞的日子里,一代相声大师李德钖与世长辞了。
人们在小河沿的一个壕沟里找到了“万人迷”已经冻僵了的尸体:瘦条脸铁青,浑身只有一套单衣遮体。据茶社主人说,“万人迷”这个人很刚强,知道自己病重了,生怕给茶社以及在沈阳的同行们添麻烦,大清早自己披件皮大衣偷着从茶社跑出去了。
埋葬“万人迷”时,曾看过“万人迷”演出的一些观众也前来送行,安葬仪式隆重。沈阳的第一代相声演员朱凤岐用相声语言作了一首祭文诗:风神爷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众亲友前来送行,罕王爷派人接他。
小河沿的民国那些事儿
从清末到民初,每年春季一到,游春的、看病的、拜神的陆续出城直奔小河沿而来,那些有生意头脑的小商小贩们抓住机会在这里摆摊开店,不管是出城的,还是进城的人都免不了被这热闹的场面所吸引,随手花点钱买些物品带回家去。可是一到冬季大雪铺地时,小河沿的游人就会被寒冷的气候挡在家里,它也逐渐恢复宁静。
小河沿因其自然景色而兴旺起来,又因其兴旺而与许多重大事件产生关联。
1925年12月,已经是冰天雪地的季节,本该萧条的小河沿突然人多起来,人们直奔这里的中华体育场。原来,张作霖的部下郭松龄将军目睹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秘密联合有识之士准备实施“反奉计划”。1925年11月张作霖察觉了他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不得不仓促实施“反奉计划”。开始一切顺利,不久形势发生变化,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被捕,12月25日遇害,尸体被运到小河沿,张作霖为了示威,命令在这里“暴尸三日,方可收葬”。这就是东北近代史上有名的郭松龄反奉。
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取代俄国人在东北的特权,日本浪人在东北境内有恃无恐地进行贩毒活动。1930年初,阎宝航、车向忱等爱国人士发起组织成立辽宁省拒毒联合会,他们的行动得到沈阳人民的积极支持与相应,很快就从日本商人手里查获数百包海洛因。6月16日,沈阳的青年学生、机关职员和许多老百姓一起列队走进小河沿的中华体育场,脸上透着兴奋的神色,他们要在这里观看焚烧海洛因的盛况。这一天,为了巩固扩大拒毒斗争的影响,所有收缴的毒品被付之一炬。
从万泉公园(原沈阳市动物园)西门向南走不足50米,就会看到路东侧有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座大宅门主人就是清末民初盛京将军赵尔巽,也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 这座建于1905年的别墅原有东、西、中三个院落,现仅存一处,为典型的江南四合院的风格。民国诗人张之汉有诗道:“名园买夏数荷钱,别墅方谁营兜天。半可亭空鸿雪漶,不堪花木忆平泉。”清朝帝制推翻后,赵尔巽被解除职务去青岛隐居,再没回过这座宅子。
赵尔巽后来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后来参与张勋复辟,未能得逞后继续编修清史,自称吃清朝饭,直到1927年病故。但是这座大宅门的后代,赵尔巽的儿子赵天赐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联合国任职,是国际上的知名人士。昔日盛京将军的别墅如今是大东区慈善总会所在地。
沈阳城中心的水源地
1933年,“伪奉天时政公署”成立市自来水筹备处,称为净水道工程,并由自来水筹备处在1934年开始开工修建万泉公园水源地,修建水塔一座,即万泉水塔。水塔于1935年8月竣工。由主塔及附属塔组成,主塔平面呈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由12根立柱支撑。附属塔位于主塔的西南处。占地面积14600平方米。该水塔于1936年6月正式向大东、中街、南市、北市一带居民供水,日送水量1.5万吨,主要向市内大小南街和商埠地供水。同时,市内25处售水站开始营业。1965年,万泉供水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4年,万泉水塔被列入沈阳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目前这座水塔保存完好,在万泉公园中央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现由沈河自来水三厂使用,仍具供水功能。2008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伪统治时期小河沿为伪奉天市公暑所辖。占地约10余平方里。1948年沈阳解放,小河沿也得到复兴。1951年定名为“万泉公园”。1979年,万泉公园改称沈阳市动物园,将全市各公园的动物集中于此,院内设动物馆、水禽湖以及狮虎山、猴山等,驯养骆驼、犀牛、长颈鹿等动物90余种,其中还有白唇鹿、金丝猴、丹顶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园内逢夏,绿树成荫,花草茂密,游人如织。1999年,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园内的动物被迁往棋盘山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对小河沿的旧事,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提及。如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首届曲代会上,总理亲自接见民间艺人霍树棠时就问到小河沿,另与夫人邓颖超来沈时还特意去大东区看望了母校及小河沿。
如今,小河沿历经百年,几易其名,而老沈阳人还是习惯称它为“小河沿”。目前,这里正在恢复综合性公园的原貌。昔日的“万泉垂钓”、“万泉莲舟”、“画舫笙歌”等景观将日渐重现在游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