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哈尼梯田千年农耕文化
是大自然的造化
还是人类创造的奇迹
是天堂投射在人间的倒影
还是人类谱写在大地上的交响诗
除了被惊叹 被震撼
所有的语言都不足以描绘眼前出现的奇观
是什么样的双手创造出这奇迹
他们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 他们向何处而去
让我们追寻千年的历史足迹
去探索
背后的神奇密码
寻找家园
蘑菇房
祭寨神林(昂玛突)
哈尼人敬畏自然,崇拜森林。他们将林木细分为神树林、村寨林和水源林。这些树林决不允许破坏,一旦有人违规,严厉惩罚。
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是哈尼族昂玛突节,“昂玛突”的核心仪式,是祭祀寨神林中的神树。
木刻分水
除红河哈尼梯田这一世界奇观外,遗产地世居民族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卓越的用水系统——木刻分水。这套系统将人对水资源的利用巧妙融于自然水资源的循环之中,直至今日仍在稳定地发挥作用。
这既是一种古老公平契约,又是大家都遵循的“水法”。不仅孕育出壮丽的梯田湿地景观,还维护了梯田生物多样性。
千年农耕
农历三月中下旬属龙这一天,是栽插节令到来开秧门的日子。哈尼人把开秧门看作是秧苗姑娘要嫁给田小伙的婚礼。这一天,妇女们都会穿着漂亮的衣服,唱着《栽秧山歌》开始栽秧。
《栽秧山歌》主要流传于红河、元阳、绿春三县交界地区,被音乐界称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和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哀牢山的鸟类鸣声,也巧妙利用了梯田高差带来的回声。它是哈尼人在繁重的劳作中追求快乐、抒发情感、赞美农耕的娱乐方式。
2006年,《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四季生产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哈尼族与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由于居住地海拔不同,农忙时间也不一样,耕牛共养共用的“牛亲家”,水源互为调剂的“水亲家”,更是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纽带联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
大地欢歌
十月年(扎勒特)
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十月年来了,这是哈尼族的新年,是哈尼族辛劳一年之后最隆重、欢庆丰收的节日。
家有家的宴席,寨有寨的盛宴。每家每户做菜组合而成的长街宴是十月年最动人、最壮观的场景。
长街宴,是哈尼人民团结互助、感恩大地、共享丰收的盛典,是哈尼族和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创未来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