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人民政府 文史书库 营丘文化之试论高青营丘说成立的几个要素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 大 中 小 ]

营丘文化之

试论高青营丘说成立的几个要素

 

梁梅霞

 

营丘,姜太公始封地,齐国故都。

搜索西汉及之前文献,只看到有太公望封于齐地营丘的记载,营丘的具体地望,一直没有人明确地提到过,这就给后来的营丘之争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始有临淄营丘和昌乐营丘之争,后又出现了青州臧台营丘说、寿光呙宋台营丘说等多种学说。高青陈庄西周遗址的出土,又一次将营丘位置的争论推向高潮。

高青陈庄出土的西周前期夯土城址,包括贵族墓葬、祭坛、车马坑,大量陶器、骨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铭文中的“齐公”字样,为金文资料中首次发现,铭文内容表明其与齐国有直接的关系。此次发掘还发现了山东地区首例西周刻辞卜甲。陈庄遗址是目前山东地区所确认的最早的西周城址,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山东周代考古的空白,是半个世纪以来山东周代考古特别是齐国历史考古的突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09年度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专家称陈庄遗址的出土揭开了齐文明早期的面纱,高青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也被列入了考证者的视野。

一、“齐公”铭文青铜器铭文的解读是确定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线索,让人最为关注的内容是被专家认定为“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宝尊彝”的铭文。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解读格式,一般为“作器人姓名+作+被祭祀的人姓名+某器件(宝尊彝等)”。

可以这样理解“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宝尊彝”,丰般是做器人姓名;作,制作的意思;文祖甲齐公就是的被祭祀的人的称呼;尊彝,为古酒器名,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也泛指宗庙祭祀的礼器。

文祖甲齐公是什么人哪?

文,是齐公的谥号。文是美谥。文的意思: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等等。

祖甲,是齐公的日名,也就是庙号。殷商以来,以日名作庙号非常流行,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西周。如:祖甲、祖庚、太甲、武丁等。齐国前几代国君都是以干支为日名的,如《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所记载的丁公、乙公、癸公,现在又出现了这位甲公。这可能是因为齐公在位时实行革新开放的国策,被后人称为祖甲的。再加上谥号文,全称就是文祖甲了。

齐公,就是齐国国君。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故封国的面积也大小不一。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 西周初期的诸侯国领土很小,不少封国只是一个城。最大等级爵位的法定面积,如:齐、鲁为公国,也不过50平方公里,最小的附庸国还不足25平方公里,如:萧。

齐公为齐国国君,按照周初的谥法制度,齐公的谥号应该是礼官所作。所以,丰般应该是礼官的名字。“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宝尊彝”可以解释为,丰国一个名字叫般的人在西周做礼官时给姜太公制作的祭祀礼器。很多人把丰般译做齐公的孙子,但在齐太公后人文献中却查不到丰般这个人。也就是说丰般并不是姜太公的子孙。

由此,墓群主人是姜太公似乎成为可能。但《礼记?檀弓》记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返葬于周。”如果这条记载无误,姜太公至齐国五任的国君都返葬回周都镐京了。周朝宗法制度又非常严格,姜太公就不会葬在营丘,于是,舆论出现这样一种认识倾向,会不会是迁都薄姑的齐国第六任国君齐胡公呢?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齐胡公,姜姓,原名吕静,是姜齐的第六任国君,齐哀公之弟,齐哀公含冤而死,胡公吕静被立为君。前866年齐胡公从营丘迁都薄姑。《古本竹书纪年》又记载:“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 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很显然,姜太公死的时间与胡公在位的时间相去甚远,而且尊彝的年代估计为周成王和周康王之时,还有墓葬群经专家判定为周早、中期,这些就排除了胡公的可能性。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立。”姜太公死后有他的长子吕继位,即齐丁公。《左传?昭公十二年》明言:“齐(丁公),王舅也。”周成王之母为齐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为太公之子,故齐丁公为周成王之舅。丁公承袭了太公的君位,但并没有到营丘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周王朝都城镐京担任王官。周成王时被任命为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太公已回到齐国,丁公又代替父亲,与召公、毕公一起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康王六年,姜太公去世,齐丁公姜继任周王室太师,掌管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姜太公一直派他的三子丘穆公镇守营丘。

丘穆公,历史典籍出现频率很少,事迹罕闻,但他是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治国政策的贯彻执行者。齐国能迅速崛起为东方泱泱大国,与他默默无闻的奉献是分不开的,所以,丘穆公对齐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丘穆公镇守营丘,但不是国君,不会返葬,这是有周朝的宗法决定的,他死后就葬在营丘故都。可以这么断定,如果太公比及五世返葬回周,陈庄西周遗址的贵族墓主人就是丘穆公,如果太公比及五世没有返葬回周,那墓主人就是姜太公。

二、遗址城墙

不管墓主人是丘穆公还是姜太公,都可以说这就是营丘都城了。但又有专家认为,陈庄遗址城圈太小,不能算都城,可能是都城以下的邑。也有专家认为,营丘历来有内城、外城之说,有一种可能就是现在挖到的就是内城;再一种可能城墙也许只是宗庙的墙。

《周礼?坊记》载:“都城不过百雉”。《考工记》又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制雉,城隅之制九雉”。西周时,天子与诸侯国、诸侯国与士大夫的城墙和宫室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决不允许僭越。为保证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天子在一段时间还要到各地区巡视。《左传》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可以这样考虑,西周时,都城城圈最长不超过三百丈,城墙高度不超过九丈,邑的面积就更小了,不过五分之一而已。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城墙圈起的城池为正方形,那么周长三百丈的都城面积大约为五万平方米。而挖掘出的西周城址平面近方形,边长二百米,城内面积近四万平方米。这面积正好与“都城不过百雉”的西周规定符合,显然邑的面积也没有这么大。所以,西周陈庄遗址的城墙就是营丘都城的城墙。三、济水与营丘营丘的地名是如何来的?一般认为地名取自客观存在的一处特殊地形地貌的地方或是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定论。营丘与一条曾经灿烂过的河流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济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河之一,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而且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陈庄西周城址所在的高青县也是古济水流经的区域。

济水对我省的古地理起过重大的影响,至今济水古道河床、河岸清晰可辨。我省的一些地名如济南、济北、济阳、济阴、临济、济宁等,都是与济水的相对位置而形成的。古济水横穿高青县,对高青县的历史地理也影响极大。古济水由唐口入境,流经河西、程家、小套、大张、堤西李南,由堤西李南北折穿越高城西关,再经高城城里东北角、北关南,至堤上刘、堰头入博兴县境。

陈庄遗址还发现一个九层夯土台基,被专家认定为祭坛或天坛。高青陈庄天坛与北京天坛两者虽然建筑用材不同,建筑构造的繁简程度也不同,但都是凸显天有9层的理念。著名考古专家王恩田认为,高青陈庄遗址极有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或唯一一个天坛遗址,高青天坛可以看作北京天坛的原始形态,是天坛的鼻祖。久闻其名,未见其形。陈庄考古发掘,让沉睡地下3000年的营丘重见天日。”

四、营丘文化初探

营丘文明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这里繁衍着强大的东夷部落集团的先民。

唐杜佑《通典》载:“黄帝方制天正是,立为万国。颛顼之所建,帝喾之所授,创建九州。少昊时(公元前2590年)爽鸠氏已居营丘。”这是颛顼部落击败少昊部落后的有关记载,杜佑盖不知道盈丘既为营丘也。由此,营丘文化是东夷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实地说是先齐和齐国初期文化。齐国靠近济水而得名。《尚书大传》 称“济者齐”。故古代齐、济皆可通用。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威海塔山宾馆(真的建议大家,夏天去趟威海)
下一篇:鼎峰汗蒸(石家庄十大洗浴中心之“威尼斯水世界”和“鼎峰汗蒸世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