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株洲社科网 > 社科专题 > 株洲社科界献言党代会 共建新株洲 >
关于提升株洲西站地位及服务能力和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建议
编者按
为广泛集中民智,全面凝聚民心,高质量绘就株洲发展新蓝图,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献言党代会 共建新株洲”献智献策活动。近日,市社科联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充分发挥社科理论界服务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库”作用,精心组织各高等院校、市委党校,以及各市级社科类社会组织、社科普及基地、社科工作者凝聚社科力量,积极建言献策,为高质量绘就株洲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认真开好中共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尽一份心、出一把力、添一道彩。即日起,株洲社科界为此次献智献策活动发出的“智慧先声”通过“社科株洲”刊发,以飨读者。
关于提升株洲西站地位及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交通是兴国利器、强国之基。近年来,随着高铁沪昆通道不走株洲、渝厦高铁选择北线方案,湘潭北与株洲西失去成为高铁十字枢纽的黄金机遇,造成三条干线高铁(渝厦、京广、沪昆)在湖南不能实现主线交汇,互联互通的效率不能充分发挥,株洲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原有通达优势逐步减退。
株洲应直面目前的不利形势和困难,把握处于南北向的京广经济轴与东西向的沪昆经济轴的十字交叉点的战略位置这个优势,不断提升株洲西站地位及服务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长株潭地区构建内陆最大的高铁枢纽群,重建株洲昔日南北通衢交通枢纽城市的辉煌,擘画“交通强市”新篇章。
一、构建内畅外联枢纽助力株洲西站地位提升
加快高铁联络线建设,构建内畅外联枢纽。通过加快长沙西--湘潭北--株洲西的高铁联络线建设,构建株洲西站在内的长株潭城市群内畅外联的核心枢纽。目前由长沙站、长沙南站和长沙西站组成的长沙枢纽重心偏北,离株潭和沪昆通道过远,且三站相距较近,不利于长株潭融城及长沙米字形枢纽的展开。地理位置优越的株洲西站将来成为长沙南站的备用始发站和分流站是大概率事件,要加快长沙西-湘潭北--株洲西的渝厦高铁联络线建设,促成株洲西–醴陵东的联络线的修建,形成事实上的渝厦南线与沪昆南线。一旦这两条联络线形成,株洲西站的枢纽作用将能充分发挥,长株潭区域将拥有长沙南、株洲西、湘潭北、长沙西、醴陵东五大高铁枢纽,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高铁枢纽群,枢纽站之间的负载可自由调度,去任何方向都是顺行,不但解决长株潭核心区的城际交通,更极大提高京广、沪昆、渝厦三大干线在长株潭互联互通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长株潭在高铁网络中的地位和湖南的区位优势,其对长株潭大都市区的形成和湖南经济发展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建设株洲西站动车所(存车线),助力株洲西站地位提升。尽快建设株洲西站动车所(存车线),为开行图定始发列车创造条件,减轻长沙南站客流压力。从高铁客流增长趋势来看,京广高铁长衡段成为瓶颈以及长沙南站接发线接近饱和,而高铁株洲西站服务能力不足,株洲西站日均旅客发送量7000人次,而长沙南达10万人次。建议先在节假日、周末等客流高峰期利用现有站场资源,开行热门方向的始发列车,解决株洲人民的乘车需求,同时可以缓解长沙南站的运输压力;株洲西站要尽快建设动车所(存车线),为开行图定始发列车创造条件,也为未来开行沪昆高铁、渝长厦高铁的始发车做准备;此外运行图调整时,也可考虑安排部分列车跨越衡阳东或长沙南停靠株洲西,既可以有效运用株洲西站的资源,又可为长沙南开行更多始发车腾出宝贵的站场资源。建设株洲西站动车所(存车线),助力株洲西站地位提升,才能做大做强株洲市区,留住人口和产业。
二、奋力争当先行典范促进服务能力稳步向前
全面盘活,新增始发终到列车。近年来,广铁增加了株洲西的停靠车次,而且株洲与广铁就株洲西开行始发车的沟通取得了初步成果。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株洲西的始发车非常重要,能解决市区高铁出行不便和去往主要城市的票源少的问题,是服务地区百万市民出行的重要基础,也对产业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且,始发一趟高铁,将带来更多高铁车次经停,以及未来更多的始发车。盘活株洲西,才能做大做强株洲市区,留住人口和服务产业。“十四五”期间,株洲应做好西站周边的土地预留,为株洲西站未来开行更多的始发车留足发展空间。
多措并举,促进服务能力稳步向前。株洲西站应在服务旅客实践中做好接力服务、导乘服务、联动服务工作模式,从购票、安检、候车、乘车、出站全流程为旅客做好引导工作,奋力争当服务先行典范。同时,运用株洲西至株洲站间的联络线,开行株洲站始发高铁列车。
株洲高铁在西站,对东部乘客来说不方便。株洲站位于株洲市中心,交通便捷,且改扩建后的株洲站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将得到提升,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大。株洲站经田心、白马垅联络线与京广高铁株洲西站连接,通过对线路信号设备进行提质改造,利用白马垅联络线开行高铁列车,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因此,建议利用联络线开行1~2趟株洲站--北京和株洲站-上海的始发高铁列车,方便东部旅客出行,也可减少株洲道路交通的过江压力。
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擘画“交通强市”新篇章
优化接续方案,方便中转换乘。要优化株洲西站和长沙南站之间车流接续方案,方便旅客中转,减少换乘时间。自2019年以来,经多方的努力,株洲西站经停列车数由2019年10月的92列增加到2021年5月的116列,但是和同等城市车站相比仍然偏少,株洲西站往北、东、西三个方向的经停车次车仍然不多,日常株洲西站至北京的高铁只有G68、G422两趟列车,株洲西站至上海的高铁也只有G1502、G1306两趟列车。沪昆高铁不经过株洲,株洲至昆明方向没有列车,大多数株洲客流被迫选择长沙南站乘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长沙南站的客运压力。而株洲西站一楼候车厅及一站台常年闲置,客运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长沙南站始发列车多,在增加株洲西站停站有困难的阶段,建议调整运行图时做好株洲西站和长沙南站之间车流接续,方便旅客由株洲西站乘坐高铁到长沙南站中转,减少换乘时间,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到株洲西站乘车。
特色化订制,满足民众出行。通过开行企业冠名、政府订制列车,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在株洲西站动车所未建好之前,为能尽快实现株洲西站开行始发列车的目标,建议株洲效仿邵阳(2019年,4月13日邵阳开行始发到首都北京的高铁一对,邵阳至北京西车次为G84次,北京西站至邵阳车次为G533次)、永州、虎门等城市的模式,以企业冠名或政府名片的形式申请增加株洲西站始发至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铁,为株洲人民的出行增加重要的铁路大通道,解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提升株洲西站的始发客流数量。
株洲西站地位及服务能力增加,对于提升株洲西站周边地产的商业价值以及构建以株洲西站为核心的市内综合交通枢纽都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株洲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满足商务出行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上半年,株洲公交快速廊道、株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陆续投入运营,株洲在不断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交通服务,在提升株洲西站地位及服务能力的同时,擘画株洲“交通强市”新篇章。
关于株洲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邓仕燕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轨道交通产业是代表“中国装备制造”的闪亮名片。株洲作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要强化发展使命,全面提升轨道交通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我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做出“株洲贡献”。下面就株洲如何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
2019年6月14日,《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通过审定。《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现代轨道交通科技城,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智造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株洲市政府应在财政、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对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突破性创新发展实施多方面的政策优惠,比如优先配置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建设用地、减税等,制定产业链招商、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强产业链行业联盟和协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此外,仍需在政府服务意识、工作作风上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在体制环境中形成尊重创新、服务创新的氛围,为规范创新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要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产业链数字化
2021年1月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中小企业“两上三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两上三化”,主要是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推动深度“上云上平台”(平台是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株洲要进一步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推动产业链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推进企业深度“用云”,打造一批优秀的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发挥综合云平台作用,培育发展一批行业云应用平台。
三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渠道,构建产业链金融服体系,为集群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在招商引资方面打通供应链的上下游,引进大型的工业原材料企业,从而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统筹用好新动能引育政策和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促进产业链和政策链相互支撑,通过持续开展接链、护企、促需专项行动,嫁接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整体配套。搭建风险保障和市场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丰富避险产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走出去”风险。
四要注重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完善人才发展和提升配套支撑政策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等院校、企业等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株洲市“联湘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工作站”作用,引进产业链急需的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加大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细化人才政策,在随迁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提升人才吸附力。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