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山的组成?
黄土山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因其表面有大面积黄土覆盖而得名。相传该山曾葬有某皇帝的公主,因此当地群众称为皇姑山。
黄土山有两座大型汉墓,已发掘的此座汉墓位于该山的北端,与另一墓相距20米。该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和后室每成。墓道开口朝北,长约15米,宽约3米,全部为封土填塞、夯打。墓门两壁用石条垒砌,近顶处用开凿成燕尾形的石条搭扣成两面坡式平顶,门内用巨型条石封死。前室是在山岩中用石条垒砌而成,东西有两耳室,左右对称,大小形制相同,凿制规整,室内发现有马骨和马车残迹,应为车马室。由前室通过,北高南低,长10余米,宽2米,高2米的甬道进入后室。后室是该墓的主室,南北长9米,东西宽7米,高约4米,底部平坦,室底中间放置棺椁。
请问黄土山上适合种植什么,请有经验的,还有专家进来?
黄土表示这个土壤结构松软,有碎的砂石和粘重的泥土,比较适合种植作物;相对于黑土,比较肥沃(腐质含量很大),种植高产量的植物比较合适。黄土的特质说明比较容易水土流失,根系不发达的植物不适合种植,根比较浅的也容易被风雨冲刷倒伏。
至于药材,不很熟悉,得看酸碱度和当地雨水条件,还有根系是否发达。
兰州到西宁为啥又要两个小时了?
兰州到西宁,188公里,大大小小20多个隧道,由于西北特殊的黄土山地质,隧道地基渗水,洞口落石落土等情况时时发生。海石湾段福川隧道山高不过200米,地基渗水情况严重,铺了4次炸了4次,后来通车时,这里需要减速通过,工务段每天夜里都要去检查情况。
18年平安段又发生洞口落石情况,在这次检查中发现了轻微的轨道偏移情况,经相关部门仔细检查后发现该隧道整体的山在移动,导致隧道出入口铁轨有轻微扭曲情况,发生这种无法抗拒的情况,必须要停线观察了。
所以现在兰州到西宁的动车走的是以前的普铁路线,时间也从以前的50分钟变成了2个半小时。去年10月我去西宁找以前的工友玩,他们告诉我现在专家在考察新的线路,很有可能是沿着现在的普铁路线修高铁。
明十三陵有朱由检吗?
有朱由检,他葬于思陵。
十三陵埋葬的人分别是:
1、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
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2、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3、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
(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4、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5、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6、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7、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8、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9、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10、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11、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12、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
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13、明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
山西省石楼县秧歌简介?
石楼任玉明:民间艺术沃土中的一块璞玉
发布: 2009-9-20 23:11 | 作者:呼芳琴 | 来源: 吕梁日报晚报 | 编辑:晋想亲亲 | 查看: 5次
他们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在山里放羊也要唱歌,歌声穿过山野,能让天上的云都忘记了移动,让地上的风都忘了呼吸。
他们说,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歌声,就会让火炉旁的老人放下柴火;让庄稼地里的汉子放下锄头;让玩耍的孩童静下来侧耳聆听。
他们说,他曾经的说书声,让人们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他们说,他的歌声,从大山里一直唱到大城里,唱到各乡各镇、各市各地……他们说,他是山西秧歌队里的“伞头大王”!
而我最近才听到这位艺人任玉明的歌声,准确地说是他的说书声。声音在录音带里,带子是在十年前录的。有《薛仁贵征东》、《五女兴唐》、《小八义》、《呼家将》、《杨家将》,不过是短短的几节片段,但是那一层层往上拨又往回绕的颤音,却好像道出了一段段曲折离奇的历史,道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喜悦与苍凉。
从见到他本人那天起,他就断断续续地把他的经历说给我听:他1964年出生在石楼小蒜镇大庄村。七岁开始上学,1976年上的初中,在那个黑暗而恐惧的时代,祖上是富农的家庭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批斗”。迫于无奈,他结束了学业,开始了放羊生活,家计贫寒、精神受迫,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放羊的孩子记在心里,寄在歌里。他的歌声在乡里的山野传遍。1979年母亲的突然离去,让本就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只孤独的小骆驼,在茫茫大漠上举步维艰。爱唱歌的任玉明,在黑夜的林中,在空旷的田上,在烈日炎炎下,以一种特有的、内在的激情随口即兴唱歌,唱出了他发自生命深处的歌声,“贵姐捎书”、“下柳林”、“三十里铺”、“走西口”这些是他曾经唱过的名歌,到现在提起仍然令他记忆犹新、无法忘怀。
1993年,他加入石楼文化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他说书的旅程,他走村串户,吹笛子、打小鼓、弹三弦,样样精通,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1990年到1996年,七年连获“秧歌伞头冠军”。2005年,他代表石楼参加了第一届晋陕秧歌伞头比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这年开始,他年年去各地演出,分别获得了石楼秧歌队特等、优秀奖。
最让人们称好的是他现场取材编唱、临场发挥、即兴演唱的才能,整洁押韵的秧歌随口就唱,顺口就来!2005年伞头比赛报名秧歌中留有他的佳作:“家住在大庄的黄土山山,任玉明我爱唱秧歌不当官官,见到台下的父老乡亲是喜喜欢欢,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当被问及他对民间艺术的看法时,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前方,一字一句地说: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民间艺术还能走多远?民间艺人还能走多远?我不知道,但是我喜欢、热爱这种艺术,我会永远坚持我的路,坚持我的方向,我也愿意将我的一生交给它。我希望我们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受到重视,这毕竟是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说完之后他意味深长地对我笑了笑,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自己心底的那份分享民间艺术的孤独,那份对民间艺术的独特情感,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呼芳琴)
TAG: 任玉明 伞头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