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台湾故宫的历史?
台北故宫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台湾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所以又名:台北故宫。我要问一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门票是多少钱?
普通参观券 160元 售予一般观众\r\n团体参观券 100元,另加收语音导览系统租金20元 售予十人以上团体,每日售票至18:00止。\r\n优惠参观券 80元 售予军警、国外学生持学生证明者\r\n至善园 20元,凭参观券者免费 投币入园\r\n免费 - 身心障碍者及其陪同者一人(不分国籍)、65岁以上长者、学龄前儿童、低收入户(凭证)、本国学生持学生证明者
台北故宫谁建的求回答,谢谢了?
在台湾盘踞多年后,国民党当局才开始考虑找一个能和紫禁城的宫殿相媲美的地方来长期安置运到台湾的藏品。形势越来越明显,国民党撤退台湾之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暂避之策了,台湾当局开始为皇家珍宝筹划长期的安排。起初,存放宫廷珍宝的地址选在靠近台中的台湾中部高地地区,就在台中糖厂的两间库房里。到1949年4月,又新建了三个仓库。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又立即对文物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点查,并编制了一份“故宫运台文物清单”。打开箱子晾晒文物的做法很快也重新恢复了,这是文物当年存在中国西部的10年间养成的习惯,那时藏在山洞和庙里的文物每隔6个月就要打开晾晒一次。 1953年,工作人员在存储藏品的仓库附近挖了一些山洞用来展出藏品。显而易见,这些文物急需一个条件好些的地方长期保存,因为山洞对这些文物来说太过潮湿了。1954年2月,亨利·卢斯(HenryLuce)来台湾访问并参观了这些皇家藏品。亨利·卢斯是美国《时代》和《生活》杂志的出版商,非常有钱,他同时也是蒋介石和国民党集团的热情支持者。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的美国新一届政府(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建立了一个亚洲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提供资金在台中郊区北沟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1957年,新建的小博物馆正式开放。 1955年11月,这个新建的小博物馆和“中央”博物馆、“中央”图书馆合并成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台湾故宫博物院。在那以后不久,“教育部”决定刊印一份出版物,向公众介绍这部分皇家收藏中的精品绘画、瓷器、织锦和刺绣。一个主要由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成立了,他们亲自到北沟去为这份出版物挑选艺术品。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有:王世杰、罗家伦、蒋毂孙和叶公超。学识渊博的故宫工作者如庄严、那志良都担任了这次活动的顾问。首次赴美展出 很多美国人一直以来都期盼中国的皇家藏品能赴美国做一次展览,1936年在伦敦艺展之后就有人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1948年又有人提出,但是这个提议始终没被通过。 出版商亨利·卢斯上世纪50年代访问台中的时候,重提了在美国展出的事情,但是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结果。故宫藏品在美国展出一直是美国著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和亚洲艺术研究者的心愿,他们催促台湾当局考虑这一提议。这些人中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阿希文·利普(AschwinLippe)、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约翰·博璞(JohnPope)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爱德华兹(RichardEdwards)。台湾有两位高级“外交官”也为这一提议摇旗呐喊,他们是王世杰和叶公超。其中前者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为故宫收藏工作过,当时是台湾当局里一位老牌的政治家,而叶公超曾任“外务部”部长,后来担任过驻华盛顿的“大使”。 亨利·卢斯是在1935年到1936年的伦敦艺展时认识王世杰的,上世纪50年代卢斯访台时两人再次见面。卢斯最终说服了王世杰,使后者承认在美国举办一次中国艺术品展览对台湾是十分有益的,事实上这已有日本方面的例子。从1948年起,日本在美国举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品展览,这些展览影响了美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缓和了战后美国公众对日本的抵触情绪。这一例证不仅更加坚定了卢斯促成此事的决心,也使王世杰彻底折服。作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的成员,王世杰开始在“行政院”游说,争取获得“行政院”对赴美国展览的支持。1960年,这一提议最终被通过,藏品将在1961年到1962年间从台湾赴美,在美国的几个城市展出。 这次艺术品展览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尽管展出的画作只有当初伦敦艺展的一半,但这次选择的都是质量最高的作品,展会的氛围严肃静穆,丝毫没有媚俗的味道(比如用镶边的卷轴作为背景装饰展出的瓷器)。随珍宝参展的李霖灿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参观的人数:1961年5月到8月在华盛顿有144358人;1961年9月到11月在纽约有105061人;1961年12月到1962年1月在波士顿有47896人;从1962年2月到4月在芝加哥有59637人;从1962年5月到6月在旧金山有108254人。 此次展览为美国人了解中国的艺术传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展览的过程中,山水画受到了观赏者极大的青睐,尽管有些人还并不懂得怎样欣赏这些画的运笔技巧,对元代晚期学院派画家的作品也缺乏了解,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喜爱和赞美。美国方面在对这次展会的详细评论中谈道:“中国艺术复杂的表现形式如同一道巨大的鸿沟,它使得西方常去画廊、受过普通教育的人与中国艺术隔膜起来,这种现象永远都不会改变,除非中国和印度艺术从一开始就是西方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为了消除这种隔阂,相关工作人员结合每一个城市的展出安排了一系列讲座,有相当多的人参加了这些讲座,许多优秀的市民被邀请参加开幕式和其他一些特殊的活动。纽约的亚洲组织(AsiaSociety)还举行了有关展会的学术研讨会。 李霖灿还记述了他在运输过程中的许多担忧:卡车没有火车安全;有一次,调度过来的火车突然找不到装有全部展品的货车了,虽然在24小时内货车又找回来了,但着实让人后怕。在美国展出一年半之后,所有的珍宝被安全运回台湾。像1936年伦敦艺展之后一样,展品在台湾又展出了一次,这次展出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台湾民众确信:国宝已经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台北新馆落成 这次赴美展览最重要的成果无疑是促成美国为台湾提供了一笔资金,以便建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来收藏皇家珍藏。1960年,美国国际开发(theUnitedStates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简称USAID)向博物院提供了一笔88.8万美元(合台币3200万元)的赠款。这笔款子和台湾当局为建院拨发的3000万元台币数额相当。1960年秋,“行政院”开始为修建这个永久性的博物院制定计划。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博物院于1965年正式命名。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北郊,它的建成使普通的老百姓自1932年以来第一次可以看到更多的皇家藏品,当然这些藏品只限于迁台文物。 从1965年正式开放以来,台北故宫扩建、修缮过多次。尽管院长秦孝仪创制了一种积极的接收政策,但台北故宫的收藏在多年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台北博物馆有多少藏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其中收藏有自北京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24万余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又精致。
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出内容,选定一个主题慢慢玩味远比走马看花收获更丰,若想要仔细欣赏每一个展览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参观;特别节日故宫还会特别推出一些平时难得展示的历代名画等特定题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