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水源地10条河流 | 丹江:秦雄楚秀一江流
丹江流经河南淅川县马蹬镇余沟村汇入丹江口水库。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段吉雄 图/记者 陶德斌
河流档案
丹江,古称丹水、粉青江、黑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凤凰山南麓,于商南县湘河镇梳洗楼村出陕,随后向南,流经湖北、河南,后在丹江口市汇入汉江。据传,尧的长子丹朱死后葬于此地,故得名丹江;又一说,此江产“得者多寿”之“丹鱼”,故名丹江。丹江全长384公里,是汉江最长的支流之一。
一
秦岭主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凤凰山,两股清泉从东南两侧沿山而下,在黑龙口汇合后一路向南,经商州区、丹凤县和商南县,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流入湖北、河南省,在丹江口市与汉江相遇,一路北上,走中原,穿黄河,奔涌向北,送往京津冀豫等省市沿线地区的20多座城市。
位于商洛市丹凤县丹江北岸的龙驹寨船帮会馆——明王宫。
作为汉江最长的支流之一,《续文献通考》称,大禹曾到商山治理丹江并将治水有功的契封于商山。据《尚书禹贡》记载,丹江始航时间当在春秋之前。楚国在丹江淅川丹阳定都353年左右,42位国君中有18位国君曾在淅川丹阳生活和工作。在秦汉隋唐等朝代,丹江通道是诸多政治交往、军事进军、流民迁徙活动的主要通道,与关中地区、南阳盆地保持密切联系,每逢灾荒之年,救济陕、甘的大批粮食从此转输。迄今为止,丹江沿岸共发现有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余处古城址、20余处大型古代墓葬,以及残留的古建筑群。
丹江沿岸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融处,兼具江南女子的秀丽和西北大汉的粗犷,许多历史名人在丹江两岸,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屈原登丹江岸边的岵山,观丹阳之战遗址,写下了悲壮激昂的千古名篇《国殇》。李白荡舟丹江上游的仙娥溪后吟道:“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白居易泛舟丹江后写下:“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范仲淹游丹江岸边的香严寺,写下了“倚锡静眠松下石,煮茶闲诣花间泉”的优美诗句。明代徐霞客北谒太华之后,南朝武当,写下在丹江漂流诗词:“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
丹江背靠商洛险地,前可窥荆、襄一带,易守难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秦楚在此交兵,宋金于斯对峙。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秦国凭借占据丹江险要地势,一举击败楚国。楚汉战争时候,刘邦率部自汉水到达宛城后,过荆紫关率先到达咸阳,抢在项羽的前面夺取政权。明朝崇祯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在与官军激战后突出重围,也是在荆紫关休整训练,然后一鼓作气,占中原取北京。中原突围时,王震率干部旅、359旅从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与娘娘庙之间抢渡丹江,激战鲍鱼岭、血战南化塘,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站在丹江河畔,举目眺望,滚滚浪涛带着风流人物雄浑的气息奔向浩瀚的远方,繁华世间的车水马龙,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
二
丹江源头,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清澈的山泉水汩汩而出、自然生长的小溪水婉转流淌。
由于海拔高、温差大,这里出产的高山黄豆,颗粒大而饱满,磨出的豆浆营养价值高;丹江源头水清冽甘甜,没有污染。通过传统的加工工艺锅烧,用酸浆水点制,不加任何添加剂,做出来的豆腐干十分筋道。“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这里制作豆腐干的手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镇大约有200户人家常年制作豆腐干,黑龙口豆腐干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没有人污染水源。”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在丹江出陕界的商南县湘河镇梳洗楼村,至今仍保存着一通完好的清代护林防火石碑:“漆树,偷砍一棵者,罚钱一千文,一枝者,罚钱五百文;柴山树林,偷砍一林者,罚钱一千文,砍一担者,罚钱五百文……”乡规约定,如有违反的,“轻则同众议罚,重则送官究惩”。
20世纪50年代,为挡洪水保耕地,湖北白浪镇、河南荆紫关镇百姓先后在丹江两岸修筑了一座座长短不一的“丁”字坝,把水流挑向对岸,造成矛盾不断。后水利部针对此事出台了《九五规划》,拆除阻水“丁”字坝,统一修整加固两岸堤防。2006年6月,纠纷河段防洪主体工程完成,1300多亩耕地得到保护,两省百姓两万余人受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丹江流域鄂豫陕三地各级政府按照目标一致、精诚合作、信息共享、共同担当的原则,建立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保护有效的联巡联防联控联治长效机制,加强对水环境保护治理的宣传引导,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加快补齐丹江河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短板,规范河事秩序,努力将丹江河打造成一条美丽的界河。
保护两岸环境、保护丹江水质的意识,已深深融入两岸人民的血液里。
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贾平凹故居)的秦腔广场。
丹江进入商南,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白浪街》就是指这里。“鸡鸣惊三省、三省一条街”,三省居民混居其上,界牌是街中的一枚三棱石。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走在街上,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交相辉映,陕西羊肉泡馍、河南胡辣汤、湖北三合汤诸味纷呈。
滔滔的丹江一路向前,三省一条心、三省一家亲的故事历久弥新。
三
丹江一路走来,孕育出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两岸。然而黄土之下,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这里同样千姿百态,美轮美奂。
走进位于白浪镇杨沟村尚在建设的天惊洞,绚丽多姿、玲珑剔透的独立景观藏万千气象,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万余平方米张扬霸气的穹顶、开阔壮观的厅堂、狭长曲折的走廊、汩汩而流的暗河……或宏大、或精巧、或张扬、或内敛、或粗犷、或秀丽。在明河暗河上亿年的流水侵蚀下,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鳞次栉比,栩栩如生,比手艺高超的雕刻家手下的雕塑还要再精巧几分。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如果你有足够的想象力,上下五千年的神话故事在这里都能找到原型。最神奇的就是那经过亿万年形成的溶田景观,每一块的梯田里面都注满了水,“田埂”上还有水流的痕迹,层层叠叠的钟乳石,在柔和的黄色灯光照射下,让人恍惚间走进了黄土高原。
一条暗河横亘在洞底,水面倒映着洞内的一切,水中有景,景中有水。
八百里丹江温润碧玉,写尽了秦楚两千年变迁,笑看古今无数风流人物。沿岸的居民在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流边守望、蛰伏、演进。与她比肩而行的,是人们在同大河涤荡中形成的有容乃大、融会变通的精神气质,是深潜在体内如热血奔涌的暗河。
在丹江东西两源交汇处的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黑龙口村,卖豆腐的村民走过东源七盘河小桥。
曾经有着“黄姜之乡”之称的郧阳区白浪镇,为确保丹江河水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叫停培育20多年的黄姜支柱产业,关停皂素企业,重新引进培育香菇产业。2022年,全镇共建成香菇菌棒制棒厂1家,香菇基地11个,香菇棚架1714个,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52万棒。
在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柑橘市场交易柑橘的果农。
金秋时节,走进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渐次成熟,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橘农采摘着丰收的果实,笑在脸上、甜在心头。作为库区乡镇,石鼓镇坚决扛起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在被当地群众称为“火焰山”的丹霞地貌和石漠化重点区域,人工培育林木3000亩,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如今,该镇围绕柑橘、石榴、尖椒、中药材、桔香翡翠蛋等重点产业,建好农旅结合示范点,通过“两山转化银行”将资源变现,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八百里天下名水,一江收秦雄楚秀。库区沿岸,风光无限。站在丹江岸边,看着滚滚江水奔流而下,让人感慨万千。
“看到现在环境这么好,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不用村干部喊,我们都会完成护水工作。”凉水河镇江口村“护水员”罗天志用网兜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乐呵呵地说。
丹江,从秦岭源头的涓涓细流到陕豫交界的浩浩荡荡,从商州出发时的秀丽旖旎到融入汉江的壮阔波澜,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她将踏上一段新的征程,在新的历史跨越中再展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