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佳处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曾学文

竹西佳处是扬州的另一个雅称,或者说是诗名、美称。这名称体现的是一种雅致、宁静,意境深邃、悠远,得名于诗词,而诗意盎然。

竹西佳处亦从宋代词人姜白石的名作《扬州慢》而来,其开篇即将“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并提,生动展示了扬州的精彩个性和独特风韵,获得世人广泛认可。竹西之名显于天下,实始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首五言律诗写禅智寺的幽静空寂,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用南朝宋鲍照《芜城赋》的“廛闬扑地,歌吹沸天”,点出“竹西路”,画龙点睛,成为传诵至今的佳什。丰神俊逸的杜牧之,对于扬州的贡献,可以说毫不逊于诗仙李白,李白有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家喻户晓,而杜牧咏唱扬州的名篇佳构更多,不少名句耳熟能详。难怪清人余成教的《石园诗话》在一一列举杜牧的“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等名句后,发出感慨:“何其善言扬州也!”小杜曾居于扬州,流连美景,诗酒和梦,对扬州的感情真挚、深厚,才会吟唱出如此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实,竹西得名于唐代扬州名刹竹西寺,又名禅智寺,也叫上方寺,在扬州城东北五里,位于蜀冈之尾,冈势至此渐趋平缓。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游目骋怀,风景绝佳,向为扬州胜景。禅智寺稍西又有山光寺,中唐诗人张祜《纵游淮南》诗中有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亦是让人击节称赏的金句。可见这一带风光无限,令人神往,以致诗人生发出奇异设想,称扬州是适合死于斯、葬于斯的好地方,如此魅力可谓独一无二了。惜今人笺注此诗时,往往将地名“山光”误解为山色、风光,以讹传讹,需要对扬州历史文化加深了解。

扬州以竹西命名的地名不少,有竹西路、竹西亭等。后来又有竹西芳径之美誉,芳径即花径,与竹西佳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禅智寺山门前的大道,名竹西路,因小杜诗而扬名。寺前官河北岸始建有竹西亭,宋向子固改名歌吹亭,之后屡毁屡建,重复了太多名胜的命运。宋代文人咏竹西诗不少。如梅尧臣诗:“结雨竹西若若川,扬州歌吹思当年。刘郎若向风前唱,梦入青楼事惘然。”苏东坡曾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中有“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香味过江东”句,对竹西蜀井泉水盛赞有加。

清代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经扬州,并驻跸数日。其间曾三游竹西寺,时名上方寺,并作诗数首,称“果然松竹不寻常”“却欣松竹深”。竹西得名的缘由史籍未见记载,由此观之,说明竹西与竹还是有所关联。当时有竹西八景之说,包括张祜在此“看神仙”的月明桥和竹西亭、三绝碑、蜀井等。《南巡盛典》绘有寺图,题为“竹西芳径”,谓“以杜牧诗而著名”。据说寺内有石刻南朝高僧宝志像,唐吴道子画,李白赞,颜真卿书,称为三绝。又壁上有石刻,镌苏轼《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诗,其中说“家家机杼鸣,树树梨枣悬”,描写当地人家的日常生活状况。扬州文人对竹西之名颇为偏爱。晚清光绪时期,扬州有“竹西九老”,曾于瘦西湖雅集,所赋诗结集梓行。又有谜人结集的竹西春社、竹西后社,为国内负有盛名的谜社。

竹西佳处后来成为扬州的别称,也成了一种精神意象和文化符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

作者简介:

湘人,居扬,出版从业人员。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好消息!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门票优惠来啦)
下一篇:凤阳明皇陵(明朝第一座皇陵,埋葬的却不是皇帝,石雕创全国之最就在安徽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