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巴蜀李白原文(读李白)
? 生活感悟 ? 作者:投稿李白遇到的第一次人生挫折
司马迁壮游的路线图在当时气魄宏大,“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因为20岁开始的这场壮游就不可能有《史记》诞生,他实地踏访寻找历史的踪迹,梳理下笔的脉络,因为这一次的壮游,太史公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也因此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偶像。
司马迁壮游足迹
李白壮游的人生基本沿着司马迁的足迹,这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巧合。在他开始行遍大半个中国的人生旅程之前,他在蜀中小试牛刀,为走出巴蜀做了一番充分的准备。
壮游固然是饱览山川风物,更主要的目的是结交、干谒。从江油到成都,从乡下到都市,李白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他20岁的时候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的出游,也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基调。也是20岁。
在成都,李白谒见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苏颋曾经做过宰相,封许国公。李白拿了张名片去求见(投刺),苏颋真就接见了,接见的规格不高,属于“布衣之礼”。不过这一番会晤之后,李白给苏颋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的文章、谈吐得到了苏颋的高度评价:“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苏颋是真的欣赏李白,但可惜的是,当时他是从宰相的位置上下来的,已经不再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他的举荐终究还是石沉大海,李白所期望的“去合到三清”,一跃龙门为国效力的目标没有能够实现。
在散花楼上,李白心中隐隐有了一丝的惆怅: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在成都虽然没有实现终极目标,但是苏颋的褒奖也给了李白更大的勇气。他想到了渝州刺史,也是当时唐朝有名的大书法家和文学家李邕。李邕当时有“信陵”之称,“能文养士”。况且“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老子的后人,李白这一次的干谒信心十足。
正因为这信心太足了,言谈之间未免有些轻狂、傲慢,话不投机,李白竟然在李邕的府上吃了一个闭门羹。这样的冷遇对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李白终究是李白,从李邕府上出来,迎着冷风,他竟然吟出这样一首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里的“大鹏”源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沧溟”指大海。“宣父”指孔子。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下诏尊孔子为宣父。在《论语·子罕》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这意象、这境界、这口气,如果不是任性使气,那我们就只能理解为凌云壮志了。
尽管豪气十足,但是李白离开渝州的脚步无疑是沉重的,原本以为这一次的出游将收获满满,人生将展开一幅美丽的图卷,谁料想却连遭挫折,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自视甚高的人来说肯定是沉重的。
要么消沉,要么知耻后勇。李白选择了后者,在那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李白在家乡附近的匡山大明寺发奋苦读,“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冬日归旧山》)。大诗人发奋,自然引来吃瓜群众的围观,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广汉太守,“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有道”不是有道词典,而是当时科举制度中的一科,然而李白选择了拒绝。李白从政之路绝不是从基层村官做起,他希望的是“一飞冲天”。
24岁李白的胸怀已经在整个大唐,巴蜀山川愈显逼仄,走出去,来一次真正的壮游,那里才有他渴望实现的人生……
声明:青木春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月下闲书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956463625@qqhuojuzihtml
赞 () 0 生成海报 李谌(推荐四本高评分的三国题材小说) 上一篇 2022年11月14日 2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