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首都北京到近邻重庆,川籍农民工正以昂扬拼搏之态,开启新年征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已返岗工作的川籍农民工,看看他们的新目标、新打算、新希望。
务工人:梁三友、聂玉华
1月30日7时30分,在浙江省余姚市一家家具出口制造工厂,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新华村村民梁三友和妻子聂玉华带好午餐,和其他工友一起排队打卡上班。“今天是年后上班的第二天,大家干劲都很足。”电话那头,传来梁三友高兴的声音。
“太周到了,不仅给我们组织专车,还为我们准备了口罩和干粮。”登上返岗专车前,务工人员都收到了装有方便面、饮用水等物资的“爱心大礼包”,以备路上所需。梁三友说,他们一行于正月初四晚抵达余姚,正月初八就正式上班了。
新的一年,夫妻俩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梁三友希望工厂能多拿点订单,可以多挣点钱;聂玉华则希望远在剑阁县的外孙健康成长、学习进步。
务工人:黄涛
1月30日8时30分,广东省中山市的某家具公司,宜宾市江安县怡乐镇村民黄涛忙着制定部门人员招聘设计方案,待公司开工时,好及时把方案交给人事部门。
黄涛在这家公司上班10余年,如今,他已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管理人员,既管产品研发设计又管销售,年收入也从4万元涨到40万元。他说,春节返家、返岗方式发生变化:最开始是坐火车,但春节期间火车票难买;后来买了车,就自己开车来回跑,但节日期间易堵车。“今年坐包机返岗。”1月29日上午,由宜宾市人社部门、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中山市宜宾商会联合组织的农民工返岗包机从宜宾五粮液机场起飞,黄涛是搭乘此架包机的返岗务工人员之一。
今年还要继续学习
务工地:重庆市沙坪坝区
今年是于小丽到重庆务工的第25个年头。“想着离家近,还有亲戚在重庆能有个照应,就来重庆打工了。”于小丽说,当时离家时自己只有十七八岁,从学徒慢慢做起,到现在已经是技术管理人员了。近几年,家里还买了车。
如今,于小丽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在异乡拼搏。2023年,于小丽的女儿即将升入高三,她希望女儿能放松心态,考入心仪的大学。对于自己,她同样有新年期许,“今年还将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艺能力,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好;也希望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务工人:吴萍
“我要负责20多个房间的清洁卫生。”1月30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一座商业大厦,50余岁的吴萍正忙着打扫卫生。吴萍来自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莲池村,目前在北京做保洁工作。
“最近两年,门市上不用我帮忙了,我又出来打工了。”去年7月,吴萍在北京干起了保洁工作,每天负责20多个房间的清洁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
其实,这位勤劳的大姐闲不住。“我想等过一段时间,有合适的机会,每天再多打一份零工,今年多赚点钱回家。”吴萍说。(记者 刘春华 李丹 邓涵予)